我看世博

□程晓丹

期次:第1250期       查看:566

  据说在公元五世纪就有类似于世博的展会了,那是在波斯举行的超集市功能的展览会,这是一种古人对聚集在一起进行宗教娱乐及商品交换的需求。千年不变的需求积淀了如今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世博这一盛大的集会,盛大的狂欢,盛大的狂想。人类的集市梦想发展到十八世纪演变进化成了只展不卖的世博会雏形。
  我印象中的世博就一个字“大”,无边无界的大。纵览历年来的世博:1791年捷克的世博,为新产品做了洗礼;1851年英国“经济科技与文化的奥林匹克盛会”,颠覆以往建了玻璃材质的水晶宫;1855年法国浪漫之国“新奇玩意的集合地”,初长成人未识的萨克斯首次亮相;1876年美国建国一百周年,法国送来了大样彼岸的“自由”,爱迪生的电报机也由此造福人类;1958年比利时“科学文明和人性”,建出原子能结构球形展馆;1962年美国“太空时代的人类”,推出了自动售货机及单钢轨铁路;1970年日本“人类的进步与和谐”,让世人共同见证了我们与月球的邂逅。可以看到在我随意撷取的几章世博乐章中就有“科技”,“文化”,“建筑”,“萨克斯”,“自由女神像”,“电报机”,“文明”,“人性”,“原子能”,“太空”,“售货机”等等。这不禁让人称它为大百科。
  因为它能够给举办国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发展机遇,所以成为发达国家的必争之地,英国,日本,美国等多次承办。中国在邓小平改革开放方针地领导下稳步上升,跻身世界强国,迎来了世博。
  她来了,来得那样热烈,像过门的新娘。沧桑百年的南京路是婚礼的殿堂,成千上万市民载歌载舞,张扬着喜悦,交流着信心;世纪广场搭起了巨型舞台,100多个大红灯笼高高挂起,璀璨的灯光将人们的笑容照亮。多少人长久的期盼,多少人辛勤的汗水,在这一刻都化作了满腔自豪的激情,为上海举杯,为祖国歌唱;一个振翅腾飞的民族的梦想,在这一刻又升腾起伟大复兴的期望。
  中国的世博是热情好客的世博。像歌中唱的:我家大门常打开,开放怀抱等你;不管远近都是客人,请不用拘礼。像古人教导的: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像金融风暴中我们积极寻求与欧洲合作,而不是像美国一样自顾自。
  中国的世博是有内涵的世博。做城市人特别是都市人的“高尚感”,在世界各地都一直存在着。那是因为,城市尽可能多地集聚着人类的文明成果。但是,城市生活并非总如人们想象的那样美好。伴随远古、中世纪、工业革命和后工业社会的持续发展,日益加重的“城市病”,让城里人感到了压力,甚至产生恐慌。人们开始一遍一遍地重温古希腊先哲亚里士多德对城市的动人描述:“人们来到城市是为了生活,人们居住在城市是为了生活得更好。”
  一方面是人们对美好的城市生活的期待越来越迫切,一方面是城市承载人类进步的使命越来越繁重,作为全球竞争的主角,城市课题已经成为世界性课题。
  中国的世博是全民的世博。从世博倒数六百天开始,上海人就开始了准备。对地铁站里的清洁工进行外语培训;全面规划道路修建;开展居民监督社区容貌并打分的活动;出租车司机进行识路考评;市场统一更换卷闸门。
  浦江之滨,大洋之口,看世纪之变幻,品千年之积淀。
  大洋之口,浦江之滨,道世纪之畅想,话千年之期盼。
  改革开放三十年了,总工程师邓老的殷殷教诲还犹在耳畔:兴办经济特区,开放14个沿海城市,开发开放上海浦东新区,推动中国全面对外开放格局的行成。这次盛会也是对邓老的缅怀,这是他三十年前种下的种子结出的奇葩。这正是:
  古稀老者挥墨点江山,子子孙孙挽袖种仙种。
  三十年绚烂花浦江岸,牡丹罢杜鹃艳惹人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