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者仁心 代代相承———记附属上海儿童医院终身教授何威逊

期次:第1510期       查看:84

本文介绍了何威逊教授的医学成就和医德精神。他从儿科学专业出身,创建了小儿肾脏专科,培养了众多医学人才。他淡泊名利,坚持学习、看病、教书,并传承医者仁心,对年轻一代寄予厚望。





  何威逊,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儿科教研室主任,学术委员会主任,上海交通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学位委员会委员,曾担任上海中华医学会儿科学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儿科学会肾脏专业组长、《临床儿科杂志》副主编、《实用儿科临床杂志》副主编、国际小儿肾脏病协作中心上海委员,现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儿科系教学督导主任委员。多次被评委上海市卫生局先进个人,曾荣获上海市第二届高尚医德奖,2005年度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院长奖”,上海市十佳医师提名奖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何威逊,小儿肾病专科奠基人,上海市儿童医院终身教授。属于何老师的荣誉还有很多,与那一连串头衔形成强烈对比的,却是何老师谦和低调而又春风化雨的大家之风。当为采访收集相关资料做准备时,很难相信这样一位硕果累累,妙手仁心惠及千万患儿家庭的儿科大家,却很少出现在大众媒体的镜头下。这并不是因为他选择了淡出医学界,与之相反,何老师虽已年过八旬,依旧坚持活跃在学术界的最前线。
  当有幸可以与这样一位大师面对面交流,自然有着太多关于这位医学大家的疑问希望得到解答。然而真的在何威逊老师身前坐下后,预想中激动的心情却被镇定所取代。在他和善的微笑与舒缓的语气下,一切好像都慢了下来,如同旧时光再来。
  
继承悠远家学 踏上儿科之路
何老师首先回忆起了自己的学生时代,他毫不讳言医学不是他的第一选择。自小热衷文艺写作,他最初希望报考的是复旦大学中文系。但在家中从医的母亲与多位长辈的影响下,他最终还是报考了震旦大学医学院。大学三年级时,恰逢新中国成立儿科医学系的契机,在导师推荐下,天性喜欢小朋友的何威逊顺理成章成为了解放后第一批儿科医学系的学生,也因此结缘对自己影响深远,至今难忘的几位恩师。
  何老师谈及自身成就全无傲色,而是一再强调自己做出的成绩,都是在几位授业恩师的影响下才最终获得的。1956年,从上海第二医学院毕业后,何威逊进入当时全市唯一一家儿科专科医院上海市儿童医院,在富文寿、苏祖斐院长及我国小儿外科之父,毕业于宾夕法尼亚大学医学院的马安权教授的领导下工作。谈及恩师,何老师的话匣子仿佛开了闸,在这一件件故事中,始终有一个关键词———传承。马安权教授的教学指导为其之后医路生涯留下了深刻的烙印。每次跟随恩师进行教学查房,对于刚刚披上白袍的何威逊来说都是一次全新而又丰富的体验。
  “学生可以达到最高成就的潜力,很大程度上可以从他的老师身上看到端倪。”何老师说道。有德才兼备老师的春风化雨,悉心带教,加之勤奋向上学生的努力拼搏,全心投入,方才铸就了我国医药健康行业代代英才,我国儿科医学也因此有了连续不断的领军人物。
  
坚持三件事:学习、看病、教书
工作甫久,何老师观察到急性肾炎是当时小儿内科最常见的,也是影响最广的疾病之一。为了更好的诊治这个困扰无数患儿、带给千万家庭痛苦的病症,何老师在苏祖斐教授及马安权教授的亲自指导下,于1961年在儿童医院主持建立了上海最早,全国领先的小儿肾脏专科。在他的全情带领下,儿童医院的小儿肾脏专科完成了多项第一,率先成功使用了儿童、婴儿的活检技术,首先系统研究报道了孤立性血尿、过敏性紫癜血管炎等儿童肾脏专科疾病,在社会上取得了良好的反响。之后他又协助在院内建立了风湿、ICU、内分泌等专科病房,始终将工作放在自己的首位。
  取得骄人学术成就,得到各方肯定后,何威逊没有像许多人预料的那样,选择走向领导岗位。他多次婉拒了推荐其任院领导职位的提议。他说:“我的世界非常简单,就是‘学习、看病、教书’,我很满足这样的状态。”不仅如此,刚满退休年龄那年,他即刻主动让贤,将小儿肾内科科主任的头衔推荐给其得意门生朱光华教授接任。他说,医者之路,需要代代传承,只有给年轻一辈更多的机会,才能让他们有更好的发展。
  选择离开科主任的岗位,并不意味选择了放松与退隐。何威逊老师始终没有忘记“学习,看病,教书”的坚持。几年前,科内收治了一位患有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九岁患儿。这一类疾病相当罕见,国内并无充分完备的先例可以借鉴,病儿的病情又相当危重,当时已年过七十的何威逊教授挺身而出,和小儿肾脏专科组的同仁们一起挑起了抢救工作的大梁。148天后,患儿康复出院,而他在期间投入的心血,又怎是单纯148这个数字可以概括的。这只不过是何老师忘记年龄,不懈奋战在临床一线,与病魔争夺患儿生命健康的一个缩影。而谈及所做的这一切,他始终淡然,谦逊地表示这都是所有同仁一起努力的结果,怎敢居功一人。
  
发扬医者之德,传承仁爱之心
医者代代相传的,不仅仅是医疗技术,还有那医者之德,仁爱之心。在采访中,何老师提到,目前医学在不断发展,但医者的精神却始终永恒。
  何老师介绍起了他当年学习的场景,在医学院实习时,上级医师和老师给予了学生一辈相当大的信任与要求,除骨髓穿刺等少部分项目外,所有常规化验流程都要学生亲自参与学习。与责任一同而来的,就是属于医生的义务。在诊疗钩虫相关疾病时,何老师和同学们需要在患者排泄物中,数明钩虫的数量,验明其类型、雌雄、规格,以此为关键来诊治对应病人。正是在这些日常工作中的处处熏陶,让他成长为怀抱着对患者负责,以仁爱之心面对患者的一名成熟医者。
  曾获得上海市卫生系统高尚医德奖的他,始终把医德看得最重。他说,医生的技术过硬,是成为医学大家的基础要求,但真正决定性的因素,是一名医者的德。“我能做的,就是将富文寿、苏祖斐、马安权老师等前辈身上儿科医生对己认真,对人负责,严谨、求精、认真,奉献的医者仁心,代代传承下去。”采访中,何老师将授业恩师、医院前辈的故事和精神反复提及,他说这些故事随着时光流逝亲历过的人已经不多,希望能够好好被记载下来,一代代传下去,感染更多人。
  采访最后,何威逊老师向医学生们提出了几点要求:不为钱财所迷,坚持尊师重教,以成为德才兼备,有担当,有奉献,有责任的医者作为自己的目标。“国家在前进,医学在发展,希望寄托在青年一代。”他如是说。
·学生记者 王圣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