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爱生命诞生的喜悦那刻 ———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院长黄荷凤教授

期次:第1524期       查看:44




  黄荷凤,教授、主任医师、博导、上海交通大学和浙江大学特聘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长、生殖中心主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胚胎源性疾病研究所所长。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生殖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妇幼保健协会“生育保健”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家重大研究计划首席科学家、“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牵头人、863项目负责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生殖安全转化医学研究负责人,生殖遗传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沿着繁华的衡山路行走,仲春三月午后的阳光正笼罩着街道与两边的建筑物,行人匆匆,年迈的,年轻的,脸上无一不挂着和暖喜悦的微笑,追随他们的足迹,便来到了他们行迹的终点———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门前的广场上,楼间的小道里,处处可见散步的准妈妈们,她们将在此迎接腹中生命的第一声啼哭,将在此完成爱与希望的传递。而在新生命漫长而崎岖的诞生道路上,为她们保驾护航的,正是国妇婴的医生与护士们。
惟愿呵护晨曦
温柔、稳重、细心,这是黄荷凤老师给人的第一印象。从1983年正式成为一名妇产科医生,三十余载始终坚持临床第一线,这更加深了她对妇产科专业的热情与喜爱。“我手上迎来的,是人类的希望。”黄荷凤如此评价自己的工作,欢喜溢于言表。
  黄荷凤的从医道路其实是始于偶然,作为恢复高考后的首届学生,1977年她服从分配进入了浙江大学医学院,但实习的过程中,第一次近距离接触妇产科,她就感到这是她终身愿意奉献的职业。
  黄荷凤老师回忆起医学生涯中一件记忆深刻的事。那是1988年8月8日,由于台风灾害,妇产科医院的整栋楼陷入黑暗之中。当时尚且是一名小医生的黄荷凤,和另一位值夜班的同事一起,通过打手电、点蜡烛来照亮环境,又指挥男家属们抬担架、拎水桶,做辅助工作,克服了极其简陋的条件,为即将临盆的产妇们接生。这其中又有一位疤痕子宫的产妇需要剖腹产,由于没有电源,情况紧急,黄荷凤和同伴甚至不得不通过口吸羊水以确保孩子的平安诞生,她说不慎呛到羊水都顾不上了,全身心投入在汗水、羊水甚至是鲜血混杂的产房里。正是由于所有人的共同努力,在那个夜晚,医院迎来了三十多个可爱的小婴儿,而疤痕子宫的那位产妇,也得以平安顺利地产下一个健健康康的孩子。
  讲起这件往事的时候,黄老师的脸上始终有着幸福的微笑,她提到:“一个妇产科医生,仅仅是满怀爱心、热情是不够的,也需要思维敏捷以及反应干脆、出手果断。因为妇产科特别是产科,不像其他慢性疾病,危险和化解危险,几乎都是转瞬间的事。”
  从医至今,黄荷凤见证了现代医学的飞速发展,以及人们对妇产科看法的刷新。黄荷凤笑着说,“现在不说微创手术、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的引入,生殖医学的发展也让我们从单纯的病床边走到了实验室。”
助力健康完美
就在不久前,一个在国妇婴诞生的婴儿甜甜(化名)吸引了国内外的目光。甜甜的特别之处在于,她的诞生凝聚了现代医学科技的成果之一———PGD技术。PGD技术,即植入前胚胎遗传学诊断,也就是第三代试管婴儿技术,能有效防止因为胚胎自身遗传物质变异而造成的流产或遗传病患儿的妊娠以及出生。甜甜的父亲李先生(化名)曾对家系进行过基因检测,发现家系所有患者都在甲状腺癌的致病基因RET原癌基因上携带了一个致病的突变位点,如果患者生育,将有50%的机会将致病基因遗传给下一代。由于李先生妻子吴女士(化名)同时合并输卵管因素不孕症,他们决定通过辅助生殖技术要一个不遗传这种家族肿瘤易患疾病的健康孩子,为此,特地到国妇婴找到了在PGD方面有多年研究积累和临床经验的黄荷凤教授团队。
  黄荷凤团队认为可以通过单细胞高通量测序联合核型定位PGD技术阻断该家族性甲状腺髓样癌。经过取卵、胚胎的培养和筛查,专家们从6个胚胎中选出了4个完全正常的胚胎,选择了质量最好的第1号胚胎植入吴女士子宫,并顺利妊娠。在孕中期经羊水穿刺和产前基因诊断显示胎儿正常。2月28日,吴女士顺利诞下一名女婴,体重3060克,身长50厘米,评分各项指标均为10分。这是国内第一名运用单细胞高通量测序联合核型定位技术对遗传性甲状腺癌致病基因RET进行筛检而生出的健康婴儿。
  作为“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牵头人、生殖安全转化医学研究负责人,黄荷凤和她的团队走在国内生殖医学发展的医学前沿。
俯首培育未来
和黄老师聊天时,她多次提到团队,提到自己的学生,还兴致勃勃地展示了手机里前不久师门聚会的合影。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黄荷凤以其果敢严谨的作风,说一不二的行为,带出了一个积极奋进、创新氛围浓厚的科研团队。“其实在这个团队里,受益的不仅是学生,还有我。事实上,我能取得现在这样的成绩,与学生们是分不开的。”黄荷凤话锋一转,笑着说道。在她看来,导师与学生绝对不是单向的传道解惑,而是双向学习,互相促进。青年尽管在经验和知识容量上有所不足,但其活跃的思维、乍现的灵光,往往会给导师带来不同寻常的灵感,甚至是启迪导师。“学生会使老师变得聪明,最终两相进步。”黄荷凤得出这样的结论。
  黄荷凤认为,在医学发展过程中,教育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多年来,她对教学有着异乎寻常的热情。她乐于与学子分享自己的所得所获,同时期望并相信着青年人的潜力。尽管脸上总是带着和善的微笑,可黄荷凤对学生也有着严格的要求,她认为,年轻人身上承担着国家前进的重任,故而必须拥有把自己做强做大的勇气与志气,学会独立,也懂得合作,如此方能不负初心,不辱使命。
  而当把团队概念放大到医院,这位国妇婴的掌门人也是斩钉截铁的表示,要把医院建设成学科一流、专科领先的学术型医院,她喜悦地展示了一张榜单“中国医学科技影响力排行榜”,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第一次上榜就冲击到第9名,这让她既欣喜于医院发展的迅猛势头,也下定决心进一步发动全体医护员工的热情、挖掘进步的潜力。她说:“青年强,则医院未来强。”为此,在她的推动下,医院给了青年人更大的平台和支持,也自然迸发出了更大的前进动力。
  采访中,黄荷凤老师也对所有的医学青年殷殷寄语:“学医是一个造福人类的职业,能够帮助别人是很有意义的,愿大家能够在这个过程中学会善良、完善自己。”
  从医已经三十余载,黄荷凤觉得将时间奉献于医学事业分外值得,虽然她也会略带遗憾的说因为工作很忙,家庭角色未能尽职,但对职业的付出和由此而来的认可却是让她非常满足的。做人,愿为出世之青莲,做事,甘当鲸鱼之脊梁。这份执着与热爱都化作了她脸上的笑容,也感染着吾等后辈。
  ·陈梦迪 杨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