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凳一坐十年冷 方得今朝八卷史 ———《上海交通大学史》(1-8卷)编纂情况介绍 王宗光

期次:第1526期       查看:15

  八卷本《上海交通大学史》,从酝酿、撰写到修改、成稿,历经14年,其规模之宏大、著述之精细,可以说是开创了国内高校校史研究的先河。在此过程中,学校党政领导自始至终给予了大力支持和关心指导,校史编纂委员会和校史编写团队精心编研、反复打磨,倾注了大量心血。现将八卷本《上海交通大学史》编纂情况作一简单介绍。
一、为什么启动校史编修工程?
  以《上海交通大学史》为主体的校史研究开始于2002年。当年,校党委经认真研究,慎重考虑,作出了将校史编修列为学校“985工程”重点建设项目的决定。之所以选择这样的契机启动校史编修工程,是基于三个方面的认识:
  其一,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离不开一流大学文化建设的支撑。
  盛世修史,史载盛世。学校在“九五”建设计划完成前后,率先进入“211”,首批列入“985”,上海交大由此走出低谷,开始步入快速发展的轨道。进入21世纪,学校“十五”建设计划确立了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奋斗目标。到2002年学校经过“985工程”第一期建设,总体实力显著增强,办学成绩攀上新的台阶。然而,在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征程中,我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一流的大学不仅要具备一流的办学条件,同时也要有一流的大学文化。并且,建设大学文化是一所大学的精髓和灵魂所在,一种经过历史沉淀而又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与人文精神,将成为引导和激励全校师生团结奋进的内在精神动力。因此,深挖交大党史校史资源,把校史研究及其应用教育作为学校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领域,时机已经成熟。
  其二,百年交大缺乏一部体系完整、内容厚实的交大校史。
  交通大学的历史发展跨越三个世纪,是国内少数几个拥有百年以上历史文化资源的百年名校,可谓是我国近现代高等教育发展史上一个历史缩影。因此,交大拥有一笔特别珍贵的历史财富,不仅是学校文化建设可资利用的历史资源,也是联系和团结遍布海内外校友们协力推动学校发展的历史情感纽带。然而,我校对这些厚重文化资源的发掘开发、研究利用相对滞后。就校史而言,当时只有一本撰写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交大简史,该书与西安交大合作完成,仅仅写到建国前。我们不仅对建国后走过的长达60年的历史征程缺乏梳理和总结,而且对建国前走过的风雨历程也仅仅是粗线条的反映,这与交大有幸保留下来大量历史资料的优势不相匹配,同时也是对这笔宝贵历史文化遗产的一种闲置与浪费。
  其三,及时抢救学校历史文化资源的需要。
  交大的厚重历史,是一部经过历代师生校友共同创造、记录与发展的文化记忆。很多生动感人的历史事迹,都留存在师生校友的记忆深处,很多珍贵的历史文献都散落在民间。然而,交大已走过百余年历史长河,早年任教与学习的师生员工、校友们渐渐离去,散落在外的历史文献也随岁月流转逐渐消逝。这些不可复制的珍贵文化财富,如果再不及时保护、抢救,将给我们及后人留下巨大的遗憾。本着对前人尊敬、对历史负责的态度,我们认为对校史文化资源实施抢救性措施,对其进行系统地收集、整理和编研,应刻不容缓地提到议事日程上来。
  基于以上考虑,校党委审时度势,决定即刻启动校史编修工程。2002年9月13日党委常委会议决定成立校史编纂委员会,由我担任主任,毛杏云同志担任秘书长,范祖德、叶敦平等老领导参加编委会。10月11日,《上海交通大学校史研究》项目正式启动,目标是撰写一部能客观完整地反映百年交大征程的高质量的《上海交通大学史》。当时,我在动员会上形象地讲,一定要写出一部学术性巨著,一部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传世精品,为研究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史作出贡献。会后,我们着手落实、逐步组织了由离退休干部与教师、中青年业务骨干相结合的近20位同志参加的校史编写团队。就这样,在天时地利人和中,拉开了校史编修工程的帷幕。
二、指导思想、顶层设计与编修原则:
我们深知,对于一个拥有百余年悠久历史文化的名校,要想全面、准确、客观地呈现自身的历史文化,编修出一套大部头的高质量的通史著作实属不易,特别是由当代人来写包含当代史在内的历史,虽有许多优势,如校史资源易得、材料鲜活丰富,但也存在一定困难,因时间过近会有历史沉淀不足之虑。因此,我们面临的是一项难度较高的创新工程,也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文化事业。为此,我们从一开始就花了很多功夫对校史编修工程作了整体系统研究,确定指导思想,筹划顶层设计,拟订编修原则。
  (一)指导思想校史如何编写?这就需要有一个总的指导思想来引领。校史编纂委员会和编写团队经过充分讨论,明确我们的指导思想是:校史写作要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坚持持论有据,论从史出;要充分尊重历史、敬畏历史,充分肯定学校的成功经验,弘扬先进,同时不回避发展中存在的曲折和问题,善于总结经验教训;校史编修要突出学校自身的办学特色,同时要把一校之史放到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大背景下来综合考察。
  (二)顶层设计我们首先确定校史编修的上下时限,上溯1896年,下限2006年,也就是110年的时间跨度。其次,将校史工程分成基础、裙体、主体三大部分。基础工程是对110年的交大历史进行编年纪事的梳理,形成大事记、资料汇编;裙体工程是采用“纪事本末体”的写法撰写专门史、院系史,采用“纪传体”的写法开展人物研究等;主体工程就是撰写《上海交通大学史》。基础工程、裙体工程是为主体工程服务的两大支柱,没有这两项工程不可能完成高质量的校史;而主体工程是我们建设的最终目的。这三大工程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共同组成有机的联合体。十四年来,我们有条不紊地按照计划要求,精心组织编研。
  (三)编修原则主体工程《上海交通大学史》的编修原则,我们确定了五条:
  (1)结构与内容的统一。《上海交通大学史》分为八卷本,篇幅浩繁,体系庞大,时间跨度长,各卷分别定有编著者。为做到整套书结构与内容上的协调,我们统一规范,各卷采用章节体编排,纵横交叉,前后连贯,突出办学要素,搭建起一个既具有连续性、系统性,能够涵括百十年交大历史的,又能体现不同历史阶段发展特色的书写框架。
  (2)坚持正确的历史观与研究方法。历史是一部凝固的画卷,但随着实践的发展,时代的进步,人们对历史的评判,对历史的总结,又会突破原来的思想框架,产生新的认识。因此,研究编写历史,既要客观真实反映历史发展过程,又要与时俱进,吸收新的研究成果,反映新的认识水准。我们在编写过程中,主要依据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主编的《中国共产党历史》(2011年版)、教育部主编的《高等教育史》等作为史实评论的主要依据,以保证正确的历史观点,经得起时间考验。同时又需借鉴历史学、教育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力图从多角度、多层面来深度透视学校的复杂性,提升校史研究的学术品质。
  (3)注重史料的发掘与运用。写历史必须要做到广博占有第一手资料。除了横跨百十年的学校档案文献外,还大量查阅报刊杂志,进行校友访谈,并注意运用当事人文集、日记、回忆录、私家档案等非常丰富的原始性新材料,尽可能复原历史的本原。
  (4)注重历史的真实性与史料的科学性。真实是历史的灵魂。校史既不是文学,也不是野史,更不是个人论文,校史是在学校党政领导下对历史事实进行客观叙述的正史。在浩如烟海的史料面前,任何历史叙述都需要选择史料,而史料的选择是否科学是历史叙述能否接近历史真实的重要“前站”,必须做到去伪存真、史出有据,坚持史料可信。
  (5)做到见人见物见情。广大师生员工是学校发展的主体。我们尽可能深入挖掘与研究掌校者的办学理念、教授们严谨治学、学生们勤奋学习、校友的母校情节等生动事例与精神品格,同时,也念及长年在最基层守护交大一草一木的普通人,多角度展现交大历史长河里的个人魅力与人生智慧,特殊年代里的感人场景,写出交大人的风貌与神采,写出交大“饮水思源,爱国荣校”的历史之魂。同时,在注重历史严肃性的同时,尽量做到文字表达的可读性,叙事叙人以写真写实为宗旨,激扬文字的应用要把握分寸、妥帖正确,力戒编写中出现情感偏向。
三、校史研究推进过程:
  根据顶层设计,在这14年时间里,我们主要分两个阶段推进校史工程。
  第一阶段(2002年-2006年),校史编撰队伍启动以纪事、史料汇编为主的基础工程和以专题、人物、院系史为主的裙体工程。到2006年4月交大110周年校庆,四年时间共编撰出版了20余种、总计近1000万字的系列校史丛书。
  第二阶段(2007年-2016年),校史编研队伍集中力量编纂主体工程———八卷本、三百余万字的《上海交通大学史》(1896-2006)。从2007年校史编写组正式进入写作状态,到今日完成全套书稿,历经9个寒暑春秋。其中建国前四卷率先完成,作为2011年交大115周年校庆的重大成果,已经正式出版发行。建国后四卷,由于政治运动多,交大在办学过程中跌宕起伏、曲折发展,同时在时间上接近当代,历史中的当事人大多健在,涉及到多方评价的问题,也缺乏具体史实的研究基础。为了慎重起见,我们决定进一步精心打磨后四卷。又经过五年的潜心研究、反复修磨,今天正式付梓出版。
  在专攻主体工程的同时,我们紧密服务学校中心工作,发挥校史资政育人功能,陆续推出校史专题著作10余部。从2002年校史编委会成立至今,总计已编纂出版各类党史校史专著42部、近2000万字,在校内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四、未来展望:
  板凳一坐十年冷,方得今朝八卷史!
  秋去春来十四载,在我们的校史编纂团队中,原来的老同志已迈入耄耋,原来的中年同志已进入老年,相继退休;但是他们中的多数依然坚守阵地,尽职尽责、乐于奉献,期待全套八卷校史最终成书出版。可喜的是我们中的年轻同志已成为中壮年骨干,他们在校史编研过程中得到锻炼,成长为热爱校史、精通业务的研究力量。他们非但撰写了史,而且在资政育人、宣传开拓历史文化方面做了许多开创性工作。
  十四年来,我们的校史工作得到各位校领导、部处长、专家学者、出版社等的大力指导和帮助。他们中间,有的一次次地认真审稿,有的提供很多史料,还有的亲自提笔帮助撰写书稿。广大校友对我们的工作也很关心,校友刘共庭、冯莺夫妇曾经两次解囊相助,捐设校史基金,资助校史研究顺利开展。在此我们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是最好的老师,可以把历史智慧告诉人们,可以启迪后人。他还说:“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
  交大的历史是交大人共同创造的精神财富。我们希望《上海交通大学史》的出版,通过再现学校薪火相传的发展历程,以史为鉴,探寻未来发展,使我们在向世界一流大学迈进的进程中方向更明确、信心更坚定、步伐更稳健。希望这套书能为师生带来精神上的启迪、文化上的传承,激励并引领全校师生凝心聚力,再创辉煌。希望这套书能成为海内外各界人士全面系统了解交大的百科全书,能成为专家学者研究高等教育所需的重要学术参考书,能为广大教育管理工作者提供历史的经验与智慧。
  当然,由于我们编纂团队水平能力的局限,也有一些主客观条件的影响,书中难免有疏漏和失当之处,敬请广大师生校友、同行、专家们批评指正。
  展望未来,八卷本交大校史的完成,既是历史研究的句点,也是新的历史起点。跨越三个世纪的校史宝藏,需要全体交大人精心呵护,代代相传。相信已经成长起来的校史研究团队,在后续的校史编研工程中一定能够继往开来,开拓创新,为世界一流大学的文化建设作出更大更好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