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光宪:交大为我奠定做人做事做学问基础

期次:第1267期       查看:229


  徐光宪院士在作报告


  校领导和师生代表出席报告会


  “交大对我的影响是,为我奠定了一生如何做人、做事、做学问的基础。”4月 12日,刚刚荣获上海交通大学“杰出校友终身成就奖”的徐光宪学长再次来到闵行校园,发表“科研创新方法学探索”主题演讲,回顾他与交大的深厚情缘,与师生们交流分享他就读母校 69年来的学习心得。校领导马德秀、张杰、徐飞与师生600余人共同参加报告会。
  本次活动为励志讲坛第 74期。校长张杰院士致辞,简要回顾了徐光宪与妻子高小霞同学习、共求索的美好人生历程。马德秀书记向徐光宪赠送两份礼物,分别为他和高小霞在交大就读期间的学习成绩单复印件,徐光宪学长欣然接受。
  灵感在于勤奋,创新在于勤奋
徐光宪是我国著名的化学家和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2008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徐光宪学长以中外科学史上著名的发明创造为例子,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分类研究法、学科交叉法、逆向思维法等学习方法,富于启迪意义。他认为,灵感在于勤奋,创新在于勤奋。
  勤奋是成功的关键。有人说创新需要灵感,徐光宪学长对此的看法是:灵感同样需要勤奋才能得来。人在什么状态下最富有灵感?有的人在学术沙龙喝下午茶时产生灵感,有人在科学讨论会上得到启发,有人在散步或洗淋浴时得到灵感。徐光宪说:“我自已是早上醒来后忽有所悟,但重要的一条是白天你对问题已经深思熟虑,否则晚上睡眠时,没有足够的知识供你反刍、酝酿和陈化,早上醒来也不能忽有所悟。所以培养灵感的秘诀,还是需要勤奋。”
  徐光宪认为,知识创新都有前因后果,来龙去脉。勤奋学习,建立知识框架,积累深厚基础,加上追根到底、万事必问为什么的好奇心,就是创新的源泉。前者是学,后者是问。学而问,问而思,思而行,行而果,这就是创新。所以创新就是做学问,认真做学问,自然能创新。
  徐光宪说:“音乐家、艺术家、体育运动员对天分依靠比较大,而成为一名科学家,最重要的是勤奋。我的智力在同学中是一般的水平,我自己还是很勤奋的,而且一辈子勤奋。同学们只要勤奋一定可以成为科学家,一定会取得很大的成就。这是我的经验,也是我的希望。”
  一生难忘交大的教导和培养
徐光宪 1940年至 1944年就读于交通大学化学系,1947年担任化工原理课助教。他和妻子高小霞是读大学时候的同班同学。在今年4月11日举行的交通大学建校 113周年庆祝大会上,徐光宪荣获“杰出校友终身成就奖”殊荣。
  有同学问:交大的求学经历对你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徐光宪回答,他忘不了交大的教导和培养,哪怕时隔几十年,大学里学过的东西还会在脑子里浮现。徐光宪说:“交大的传统是高门槛、严要求、勤学习、勇创新,交大为我奠定了一生如何做人、做事、做学问的基础。”他说在交大得到了巨大的收获:掌握了一套自学和独立工作的能力,确立了不迷信洋人、要超越洋人、回报祖国的决心。
  徐光宪学长对交大校友钱学森怀着深深的佩服和敬仰。他说,钱学森在国际科学技术会上被授予“世界级科学与工程名人”称号,还被选为“影响20世纪科技发展的 20位世界级科技巨人”之一,虽然没有获得诺贝尔奖,但他的功勋和成就并不亚于一般的诺贝尔奖得主。1951年,徐光宪和高小霞毅然决定回国,钱学森的榜样是一股巨大的推动力量。
  徐光宪学长说,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只有一代超越一代,中华才能和平腾飞,世界才能和谐发展。他把大三时做过的物理化学习题复印本和一册《分子共和国》送给母校。这册习题集 16开本,厚 21毫米,498道习题全部用英文解答。同学们竞相传阅,对徐光宪学长的勤奋、严谨的学习态度交口称赞,也对当时交大的学习氛围深有感怀。徐光宪学长为同学们题词:“思源、致远,感恩、责任、激情、梦想。祝同学们鹏程万里!”(董少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