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实”入“真”是交大创世界一流大学的必由之路

□海云

期次:第1267期       查看:264

  交通大学有许多优良的传统:有“求真务实、努力拼搏,敢为人先、与日俱进”的品格,有“起点高、基础厚、要求严、重实践、求创新”的学风,有“饮水思源、爱国荣校”的校训,有唐文治校长“实心实力求实学,实心实力务实业”的要求,有江泽民学长“思源致远”的题词,等等。这些都是交大精神文化的宝库,曾为交大的发展制造了清新的空气与明亮的视野,浸润了一代代的交大人。
  我们现在来分析交大的精神文化传统,不难发现其以“实”与在“善”为核心,且尤以“实”为重。
  交大校友申旦在其《试析交大的核心价值》中有较为清晰地论述:交大百余年的办学过程中,从来没有离开一个“实”字。盛宣怀创办南洋公学,就是从国家羸弱的现实出发,“自强首在储才,储才必先兴学”,根据实际需要开办新学。唐文治任校长时,开始创办实学,开设工科,学校的教育活动与社会科技、经济的联系更紧密了。校园里,“实心实力求实学,实心实力务实业”的校歌嘹亮,成为师生们的治学准则。20世纪20年代,校友回忆交大的办学风格,“务朴纳,汰浮华,好实践,恶空谈,学则中西并重,而以实用为归。”40年代毕业的校友也有回忆,“入学后对教学的感受:严,基础重,重视实验和试验。在办学上‘以工为主,工管结合’;在教学上‘工文并重,学以致用’,并提倡‘求实、务实’的学风”。长期以来,交大是一所以工科见长的大学,它开设的许多专业都和国家的经济建设息息相关,它所培养的诸多高级人才活跃在祖国的铁路、公路、桥梁、机械制造、电力、电信、船舶、航空、航天、炼钢、化工、能源、纺织、水利等等各行各业;而在这些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加强实践技能训练、开展科学实验、培养和锻炼实际工作能力都是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一代又一代的交大人在祖国的山山水水之中,逢山开路,遇水搭桥,九天揽月,五洋捉鳖,在工程技术和经济建设各个领域都做出杰出的贡献。他们靠的就是真知灼见,靠的就是真才实学,靠的就是动手实干,所以,实事求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正是每一个交大人信奉的行为准则。交大人的惟实,就是追究事物的本源,就是把握科学的基础,它既是一切学习、研究的出发点,又是解决问题的最终目的。
  那么交大为什么会形成“实”和“善”的传统呢?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因素:
  其一,中国传统哲学的影响。在主流的中国哲学传统中,注重“实”,重视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而非局限于纯粹的逻辑和理论思辩。“实”字逐渐有了财富、器物、果实、真实、实践、实际等义,甚至发展到了唯实的程度。改革开放就是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恢复实践的权威为其基础和开端的。
  其二,中国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大学》的开篇便提纲挈领地写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至善是传统教育的终极目标。同时,清代经纶济世的实学思想,都是交大精神文化的一片基础。
  其三,交通大学创办时代的影响。1895年甲午战败。盛宣怀先生深刻认识到“自强首在储才,储才必先兴学”,于1896年创办了南洋公学,“求实学、务实业”,培养国家和民族自强亟需的法政、外交和实业人才。交通大学兴办于民族危亡之际,为中华富强而兴学育才,立校之初即提出“求实学,务实业”、“饮水思源”。
  其四,交大早期工科见长的影响。工科的教育必伴随着工程思维。工程思维必须立足于现实,为实现某一个价值目标,寻找最佳路径。任何现实都是复杂的,非线性的,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所谓理论联系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都是指的工程思维的现实性、具体性。
  如今,在教育要面向现代化的中国里,且欲以综合性大学的面目,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交通大学,随着世界大环境、学校结构以及办学目标的深入,是否还是以“实”和“善”为其核心呢?无疑,“实”和“善”曾为交大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潜在地为一代代的交大师生提供了一种扎实的态度,求实的方法,实践的标准,并且一如既往地为交大的未来发挥其独特的作用。然而,只有这些是不够的,我们必须看到一些新的情况以及过去忽略的环节。
  其一,现今的交大要由一所工科学校建成一所综合大学。
  张杰校长说:“20世纪初,我们的前辈就梦想把交大建设成为“东方的麻省理工”,他们做到了;而现在,我们的梦想是交大能够成为一所大师云集,精英荟萃,科技成果和人文思想精彩纷呈、交相辉映的大学,成为一所不仅能够推动国家的工业现代化,而且能够促进人类健康、引领社会发展、对人类社会进步贡献卓著的世界一流大学。”
  过去的工科孕育了工程技术思维,绽放了“实”的花朵。现在,交通大学要在此基础上发展强大的理论科学,包括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交叉科学,而这些理论科学伴随的理论思维是以“真”为其基础的。1953年爱因斯坦在给施威策的一封信谈到近代以来中国为什么没有科学技术,而西方近代科学技术发现、发明却层出不穷时指出:“西方科学的发展是以两个伟大的成就为基础的,那就是西方哲学家发明的形式逻辑体系(在欧几里德几何中),以及通过系统的实验发现有可能找出因果关系(在文艺复兴时期)。在我看来,中国的贤哲没有走上这两步。”众所周知,古希腊向来是高举求真的大旗的。中国文明没能产生现代科技以及中国学习现代科技这么久每一项诺贝尔奖获得者,不能说和求真的缺失没有关系。
  中国有务实的传统,希腊有求真的传统。实是一种工程思维,是搞技术的基础;真是一种理论思维,是搞科学的基础。实更多的是关注现在,是对真的检验;而真却超越了现在,是对实的指导。真是从实中求出来的。但要保证能够从实中求出真,有赖于在科学研究过程中严格遵守科学研究的方法、程序和规则。这种科学的认知和证明的方法,决不能只是眼见为真,或根据某一偶然的巧合就作出一般判断,而必须遵守严格的条件、程序和规则,讲究可重复性;也不能只是依靠某个人的聪明才智和丰富的想象力,而必须遵守推理、分析和论证的一般形式和规则。
  大学的本质在于探求真理。在大学教育名著、名篇、名言,著名大学的校训中,真理二字穿梭始终。在世界排名前20的著名大学的校训中,明确提及“真理”的占20%,提及追求知识的占55%。中国著名大学的校训尚以“实”为多,鲜有提及真理者。
  可以说,一所综合大学,一所世界一流大学,要求着交通大学在“实”的体系上构建其“真”的体系。
  其二,时代对中国文化的期待,中国对中国大学的要求。
  信息化社会日新月异,价值观念急剧变迁着,科学主义和功利主义给人们带来了激情与实在,也输出了困惑和愤懑。今天,在市场经济负面因素的冲击下,大学精神的衰微亦到了不可漠视的程度,全球性的价值观危机正在威胁人类社会,正在威胁高等教育,正因如此,《世界高等教育宣言》号召高等教育引导正在经历价值观危机的社会超越纯经济思维、走进更深层次的伦理与精神维度。不少国际学者学者寄希望于中国文化。如罗素所言,西方文化的特殊贡献是科学方法,而中国文明之特殊功绩将在于合理的人生观。
  同时,使全民族走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改革开放道路起了历史性的重要作用的“实践是榆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提法理论上并不完全周延,行动上容易导致经验主义、实用主义。大概正因为如此,致使我们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出现了如果更重视哲学人文社会理论科学本来可以减轻的某些偏差,如,始料不到的严重的两极分化、道德滑坡、人品失范和大量失业人口的出现,等等。而当今学习科学发展观,一定程度上,正是对这种偏差的纠正。同时,党和国家对理论科学,尤其是基础理论科学的认识在加深,关注在加大。
  这时,在中国的文化里追求真理,在其独特的地理、历史、人文基础上探求真理,建立起一种基于中国文化的学术体系,对世界发展做出中国的独特贡献,是时代对中国文化的呼唤,是中国文化对中国大学的要求,是中国文化一次重要的发展机遇。对于任何一个事实,人们都可以有多种不同层次和侧面的认识。西方的科学有其一套方法,中国的文化里同样有自己的体系。但要建立起基于中国的学术理论体系,就要发展对过程、方法、工具、形式、程序、统一规则、一般理论的重视,摆脱对结果、目的、内容、实质、特殊个案、具体对策的重视。前者是求真,后者是求实。事实只有一个,在研究世界时,不管研究出来的结果有无实际的用处,但要把世界的奥秘揭示出来。求真其重要性正在于保证推理的有效性,从而保证推出来的结论及其理论体系能够真正反映人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可以说,交通大学要为世界和中国贡献自己的独特力量,构建基于中国的学术理论体系,理应由“实”入“真”。
  由“实”入“真”是时代和中国对交通大学的呼唤,是交通大学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必由之路。那么,怎样在“实”的体系上构建其“真”的体系呢?
  首先,我们来分析下“真”将通过什么途径来散发她独特的魅力。
  一是通过思维、价值取向和方法直接影响学科的发展,尤其是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交叉科学等理论学科的发展。
  二是通过人的观念直接起作用的。从而影响人的行动和抉择。
  三是表现在通过权力中介影响学校决策。
  从三个影响途径着手,我认为在“实”的体系上构建其“真”的体系可采取以下措施:
  甲、教学上展开通才教育,构建合理的知识体系,培养学生求真的意识和方法。
  乙、孕育“真”的大学精神文化体系。
  丙、构建适应“真”的大学发展制度。
  黑格尔说,一个有文化的民族,如果没有哲学,就像一座庙,其他方面都装饰得富丽堂皇,却没有至圣的神那样。那么,大学这座庙宇里的至圣之神是什么?我以为是真,真乃大学精神之始基,乃大学精神之灵魂。有“实”入“真”,登堂入室,交通大学必将创造出新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