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大医学院临床研究中心成立 暨临床研究专项培训会举行

期次:第1573期       查看:141




  本报讯 6月15日上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临床研究中心成立暨临床研究专项培训会在医学院懿德楼二楼顺利举行。市卫计委党委书记黄红、市科委副主任朱启高应邀莅临指导,会议还特邀北京大学医学部分子医学所所长肖瑞平、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院长樊嘉、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副院长王拥军、澳大利亚悉尼大学乔治全球健康研究院中国所长Craig Stuart Anderson等在内的国内外知名专家。医学院党委书记范先群、医学院院长陈国强、副院长陈睦、副院长胡翊群及各附属医院领导,市科委、市医学会相关处室负责人、多中心临床研究项目课题组代表、双“百人”计划入选者等研究人员、师生代表及合作企业代表出席了成立仪式。仪式由医学院副院长胡翊群主持。
  陈国强代表交大医学院感谢市卫计委、市科委领导及各位专家专程前来支持中心工作。他指出,过去十年是交大医学院迅速发展的十年,国家自然基金数量及科研论文数持续增长,附属医院门诊及住院病人体量不断上升,临床资源丰富,但优秀的临床研究成果产出仍显不足。现阶段诊断及治疗标准仍然建立在西方人群和医疗诊断的基础上,尚缺乏引领性的临床诊断标准,这需要依靠高水平的临床研究来实现。而没有一个专业平台,就很难将多中心临床研究做好。因此在2015年,借“高峰高原”学科建设的契机,医学院计划并开始孵育临床研究中心,经过三年的曲折和努力,终于破茧而出。他希望临床研究中心在今后工作中能撸起袖子认真干、踏实干、真抓实干,聚焦临床研究体系和能力建设,打造一批有引领性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标准,为到2030年实现我国卫生与健康科技创新实力位居世界创新型国家前列做出贡献。
  朱启高代表市科委对中心成立表示衷心祝贺,他强调,现代医学科技,是通过有效解决临床的实际问题、切实保证人类健康的重要基础和支撑。个性化、微创化、精准化,日益成为当代医学创新的重大趋势。因此,如何强化临床研究,提升疾病的深度认知,促进治疗的高度而且有效,成为当代医学科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临床研究中心的成立,是一个新机制和体制的探索和实践,希望中心能够充分利用丰富的临床资源,转化为临床研究资源,做专属中国、适合中国的临床研究,进一步提高医疗服务能力。
  黄红代表市卫计委对中心成立表示热烈祝贺。她指出,去年10月,国家卫生计生委召开全国卫生与健康科技创新大会,并在下发的《关于全面推进卫生与健康科技创新的指导意见》中特别提出,要加强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建设,加大临床研究投入。在上海市第十一次党代会上,也已经明确了上海建成亚洲医学中心的目标。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在这样的时刻成立临床研究中心,可谓生逢其时。期待中心能够整合13家附属医院的临床资源,形成合力,转化为高质量成果,在疾病诊断、治疗、预防、康复等方面有飞快的发展,上海的临床研究能从“跟着跑”到“并跑”,最后在全国、国际上成为“领跑者”。
  成立仪式上,黄红与范先群共同为临床研究中心揭牌。会议宣读了临床研究中心管理层及专家委员会专家名单,由胡翊群任管理委员会主任,医院管理处处长邵新华任秘书长,公共卫生学院副院长钱碧云任中心主任,王炳顺、朱建征任副主任。专家委员会由两院院士、中组部千人计划、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及来自美国耶鲁大学、哈佛大学等海外机构的海内外知名临床医学、临床研究等专业领域专家组成。医学院副院长陈睦为中心负责人及专家委员会代表颁发聘书。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临床研究中心是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为核心,整合十三家附属医院的临床资源与临床研究能力,开展高水平多中心临床研究项目的专业服务、管理与研究的机构。为医疗卫生系统及相关机构提供各项技术服务;致力于开展各类临床研究系列培训和教育教学;促进医院之间临床研究信息共享和科研协作。同时建立一支在临床研究项目管理、协调与质控、研究方案设计、数据库管理、统计分析及精准医学大数据处理等方面具备国际视野、专业高水平的多中心临床研究服务团队。扩大与国内外及相关企事业单位的临床研究合作及学术交流,增强临床研究中心的临床转化能力,从而提升在国内外专业领域的影响力。
  成立仪式后,紧接着开展了临床研究专项培训暨双“百人”培训会,由医学院人事处处长牟姗主持。首先由北京大学循证医学中心副主任詹思延教授做“大数据与临床研究”报告,涉及从临床试验到真实世界研究HIS系统的整合等。之后,北京大学医学部分子医学所所长、《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副主编肖瑞平教授做“如何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文章”报告,介绍包括《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展历史、审稿流程、近几年发表文章分析以及国内研究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前沿研究进入中国,中国临床研究走向世界的美好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