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交通”精神

□陈业新

期次:第1305期       查看:199




  1840年代,西方列强凭借其“船坚”、“炮利”之势,强行打开了文化绵延悠长的东方国度大门,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之灾。一批志士仁人开始寻求救治中国的道路,积极仿造、引进西方武器装备和科学技术,企图使中国走向近代化之途。然而,1890年代的甲午海战,彻底地粉碎了国人“自强”、“求富”之梦,民族危难日深。中华民族的出路究竟何在?“自强首在储才,储才必先兴学”。1896年,时任清朝太常寺少卿的盛宣怀,禀明两江总督刘坤一,并经清廷正式批准,在上海正式创办了新式学堂、今天上海交通大学的前身———南洋公学。
  南洋公学创建伊始,始终坚持“求实学,务实业”的宗旨,以培养“一等人才”为目标,精勤进取,笃行不倦,培养了一大批国家建设急需的杰出人才;1910年,学校又厘定“勤、俭、敬、信”四字为校训,注重“一等人才”的人格培养,为国家输送了一批又一批社会精英,并创造了国内诸多第一。及迄1920年代,学校已成为国内著名的高等学府,被誉为“东方的MIT”。
  然而,今天的上海交通大学在其发展进程中,校名多有变化:1905年,因改隶商部,校名由之初的“南洋公学”易名为“商部高等实业学堂”;1906年,学校改隶邮传部,校名改为“邮传部上海高等实业学堂”;1911年,学校改名“南洋大学堂”;1912年,学校归交通部直辖,改校名为“交通部上海工业专门学校”;1920年,时任交通总长叶恭绰以“交通要政极需专材”为由,提交国务会议议决,将北京邮电学校、北京铁路管理学校、唐山工业专门学校及上海工业专门学校合并,改称“交通大学”;1922年,交通大学分设两校:“交通部南洋大学”和“交通部唐山大学”;1927年,学校校名改称“第一交通大学”;1956年,经国务院批准,学校内迁西安。1957年,交大分设西安、上海两部分。1959年,交通大学上海、西安两部分各自单独为校,定名为“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嗣后,“上海交通大学”校名长期沿用。
  上海交通大学的创建及其变迁过程中,学科设置、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无不与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紧密相连。因此,在发展中,交通大学主事者逐步凝练出了“为万世开太平”的立校理念。学校的核心目标就是通过传统与现代、科学和文明、国际与国内的交流、交往、交叉与融合,推动中华民族现代化和人类文明的进程,正所谓“天地交而万物通”。
  “天地交而万物通”源自于《周易·上经》“泰”卦,其下一句是“上下交而其志同也”。前人云:“《易》之有泰,泰者通也”。按照古代阴阳五行学说,任何事物都是由阴、阳二气构成。先人认为,天为乾,其气为阳,上腾;地为坤,其气乃阴,下降。“泰”卦是乾下坤上,即天位于下、地位于上。天地阴阳之气在腾上、降下之中,遂有氤氲交融。“天地之大德曰生”(《周易·系辞下》)、“生生之谓《易》”(《周易·系辞上》)。儒者认为,天地的根本在于“生”万物。何以“生”万物?关键在于天地阴阳二气的交融:“天穹隆而上覆,地旁薄而下承,四时何由而行?万物何由而生?天气下降,地气上腾,氤氲交通,然后四时行而万物生矣。……天地交而万物通,所以为泰也。……天地之道,生成是也”(林栗:《周易经传集解》卷 6《泰》)。《周易·上经》“泰”卦名之由来,根据唐代儒者孔颖达之说,也就在于“天地气交而生养万物,物得大通”(《周易注疏》卷3《上经·泰》)。总之,综合历史时期学者对“天地交而万物通”的诠释,其基本涵义、内容有三:
  第一,从目的看,“交”就是“通”。儒者对此有较多的论述,如:“泰者,通也。天地之用,交相通之谓也”(王宗传:《童溪易传》卷7《泰》)、“天地交则氤氲而化醇,故万物通”(方闻一:《大易粹言》卷11《泰》)、“泰者,天地之交也”(易祓:《周易总义》卷4《上经》)等等。有了天地之交,于是便有了难穷其近的万事万物,“往来不穷谓之通”(《周易·系辞上》),随之才有丰富多彩的世界。
  第二,从积极结果而言,“交”乃“通”,“天地交而万物通”为“泰”,为“吉”,为“亨”。“释‘亨’之一字也,……通者,亨也。”(丁易东:《易象义》卷9《彖上传》)第三,“天地交而万物通”是大“通”,是宇宙人间之大“道”,是人们行为举事的基本原则。“天地之道,何道也?一言而尽,曰:交而已。……大哉,交之为道乎!”(杨万里:《诚斋易传》卷4《泰》;张献翼:《读易纪闻》卷1《泰》)相反,若天地之气“各自闭塞不能相交,则万物无由得生”(李鼎祚:《周易集解》卷4《泰》)。这种情形,在《周易》中被称作“否”(阻隔不通,困厄)。“泰言‘天地交而万物通’,否言‘天地不交而万物不通’”(朱震:《汉上易传》卷9《说卦传》)。对此,《周易·上经·否》说:“否,……天地不交而万物不通也,上下不交而天下无邦也”。可见,没有天地之交,就没有万物。中华民族文化之绵延不断,何尝又不是如此呢?华夏文明之所以巍然屹立于世,关键就在于法天地“交通”之大“道”。我们“交通大学”之命名和办学理念,也蕴含着这样一种中华民族传统的人文精神。交大横跨 3个世纪的蓬勃向上发展历程,正是充分汲取天地之大“交”、使万物致大“通”的传统营养资源的结晶。
  面对新的形势,以较高的起点为基础,我们交通大学对“天地交而万物通”之“交通”,又有新的理解,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面向未来,我们的理想是把交通大学建设成为一所大师云集,精英荟萃,科技成果和人文思想交相辉映,不仅能够推动国家的工业现代化,而且能够促进人类健康、引领社会发展、对人类社会进步贡献卓著的世界一流大学。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目标引领下,今天的交通大学之“交通”,有着更全面的理解和更高的要求,是在更高起点上实现全方位的“交通”。
  其一,注重国际交流,实行联合办学。我们已经和美国密西根大学合作,创办了密西根学院,希望通过全面借鉴密西根大学的成功经验,实现在中国快速建设一个国际一流的研究型高等教育机构,为社会培养一代创新性领袖型人才。同时,积极从海外引进高层次、高水平人才,服务于交通大学的国际一流大学的建设;并选派优秀人才出国深造,学习国际先进的科学技术、管理经验与模式,促进交通大学的快速发展。
  其二,人才培养方面,注重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交通大学始终把人才培养作为办学的根本任务。万物以“交”而“生”、以“交”而“泰”。人才的催生和培养,也需要“交”而“通”之。在“交通”办学理念的引领下,我们交通大学人才辈出。历史时期的交通大学,既培养出了如钱学森、吴文俊、茅以升、张光斗等科学巨擘,也造就了如江泽民、汪道涵这样的政治家,更诞生了如李淑同等学术大师和如王安等产业界巨子。各类人才的脱颖而出,实现了我们的办学理念,充分体现了交通大学之“交通”的深意。
  今天的社会发展,专业分工日益专门和精细,要求人才务必精专;同时,学科间交融越来越强,综合集成的要求越来越迫切。专门人才必定具有相关综合基本素质、知识和能力。一个人知识面越广、越丰富,其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融会贯通的创新能力就越强。因此,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也离不开“交通”。为此,我们积极、主动地调整课程设置体系,在加强专业教育的同时,加大通识教育的力度,实现中外、古今、文理知识和学科的“交通”,并及时付诸实施。
  其三,科学研究方面,我们站在学术前沿,打破学科畛域,实现边缘学科与主流学科、新兴学科与既有学科、理工科与人文社会科学的“交融贯通”,并积极采取力度较大的措施,促进这种“交通”的实现;鼓励科学研究、学术的探索,以海纳百川、虚怀若谷的胸襟和广博的气度,容存不同的知识体系、不同的学派、不同的观点和不同的声音。先贤早云:“有容,德乃大”(《尚书·周书·君陈》)、“君子和而不同”(《论语·子路》)、“和实生物,同则不继,……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国语·郑语》)。只有不同学科交通融会,允许、鼓励价值取向多元化、差异化,求同存异,才能促进研究者勇于探索,激发其焕发出蓬勃向上的活力和永无止境的创造力,推动科学研究事业生生不息地发展。
  其四,在服务社会、引领文化方面,坚持科学技术服务社会的方针,注重产学研的社会功能与导向,致力于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以推进自主创新、服务社会。学校设有科技合作部、国家技术转移中心,专门从事校企合作、成果转化、技术转移的管理及服务工作;同时,依托学校的智力优势、整合校内外各种创新资源,进一步成立专门服务于社会的机构,为实现科技创新、高新技术产业化、提升学校的综合实力提供全方位服务平台。
  总之,上海交通大学深厚的办学传统,奋发图强的发展历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为国内外所瞩目。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百年学府正乘风扬帆,以传承文明、探求真理、振兴中华、造福人类为己任,秉承“交通”办学基本理念,力争早日实现把上海交通大学建设成为“综合性、研究型、国际化”的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