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辈子贡献给教师事业”

——记师德标兵童钧耕教授

期次:第1214期       查看:995





  从1982年5月在上海交通大学第一次走上三尺讲台开始,这位鹤发童颜的老教授已经在教师的岗位上快乐地耕耘了25年。25年来一如既往,勤奋务实地从事教育工作着实让人敬佩;宁静而深刻,淡泊而致远的力量在这位老教授身上彰显着;他的人格魅力和精神感染力深深影响着他的学生。他就是上海交大师德标兵、机械与动力学院的童钧耕教授。
  
培养工程师人才更重要
  在上小学的时候,童钧耕参加过一个船模夏令营,从那时起,他就立志要考交大,做一名优秀的造船工程师。1962年9月童钧耕如愿以偿进入交大动力机械系船舶锅炉专业学习。1967年毕业后被分配到安徽的一个工厂工作,这一干就是12年。
  “去培养一名工程师比自己去做一名工程师更重要!”这是童钧耕12年操作实践后的最大收获。于是,他决定去做一名教师,以培养更多的高素质的技术人员投入到这份工作中来。1979年9月童钧耕进入上海交通大学动力机械系攻读硕士学位,毕业后留校在热工教研室任教至今。
  1998年,机动学院院长黄震和党委书记苏明找到童钧耕,问他“可不可以完全放弃科研,专心教学?”“可以”童钧耕一点犹豫都没有。
  为什么会这么干脆?毕竟放弃科研意味着要放弃很多优厚的项目酬金。
  “工程热力学是机械工程、能源动力工程、航空航天工程等领域的重要基础技术课,学生如果基础打不好,怎么去当一名优秀的工程师?”
  
他的书怎么会卖的那么火?
  工程热力学是一门经典学科,建立至今已有一百五十多年,早在上世纪60年代初,沈维道、蒋淡安、郑培芝等老一辈学者就出版了对我国热工教育产生重大影响的教材———《工程热力学》。随着能源、化工、动力、冶金及环境保护业的发展,这么学科又面临了许多新的课题。
  童钧耕从将《工程热力学》第二版作为教材给学生上课的之时,便已经开始考虑再版的事情。暑假里,他每天照常去办公室,思考教学心得,考虑改版事宜。书再版的时候,编排、打字,都是他认认真真敲出来的。2001年6月,《工程热力学》第三版问世。短短1年半内已第四次印刷,印数达到40000册,不仅为国内许多高校采用作为教材,而且成为工程技术人员经常翻阅的参考书。难怪出版商也奇怪:“高校里学这个专业的学生没这么多,书怎么会卖这么火?”
  后来有一天,童钧耕收到一位来自湖南大学生的E-mail,他在解一道课后习题时做了新的尝试,这位学生所任教的老师看到后称赞道:“我教了这么多年的书了,第一次看到你这么有创造性的解题思路。”但这位学生仍觉得不放心,所以发来Email向教材的编者确认。童钧耕看完他的答题,心都凉了。
  “解题的第一步,就把基本概念弄错了,但他的老师却没能指出来。那个时候我觉得老师的作用真的很重要。”
  于是童钧耕下定决心,将自己的讲义、PPT通过网络传授到全国各地去。在教育部的支持下,“工程热力学网络课程建设”项目就这样开展起来了。后来童钧耕就收到全国各地学生的求教邮件,甚至还有新加坡、澳大利亚的学生也发来E-mail,他都一一回信解答。
  如今,《工程热力学》的第四版也已经出版,童钧耕还在书后面附上了光碟,在光碟中,不仅有PPT、习题答案及详解,增加了两个“新玩意”——名词检索、物性检索,为的就是让学生们对最基本的概念和定律要有一个扎实的掌握,这在国内工程热力学专业教学上还是首例。
站在讲台上就感到快乐
“有时候心情不好,但是只要给学生上课,上着上着,心情就好起来了.”讲台上的童钧耕总是充满激情,整个人都沉浸在讲课之中。他就是有这样的魔力,让你紧紧跟着他的思路。12年的工程师经历也使得课堂充满了生动的例子:
  “你们有没有给卡车轮胎打过气?童老师就打过。在打气筒外面包了一块湿毛巾,打起来就比较轻松。”
  “你们在家烧菜吗?学了工程热力学,你们就能知道什么时候用煤气最省了。”
  笑声中,学生们懂得了等温压缩最省功,懂得了理想气体的性质,还懂得了做题时也可以联系生活实际检验答案。
  童钧耕的上课用的PPT有点“特别”,他从来不照本宣科,他的PPT只出现课本中最重要的内容;他能用好几页的PPT来演示一个定律、一个概念的推理过程;他在讲解习题的时候,从来都是把详细的步骤列出来。
  “我这一辈子贡献给教师事业了”童钧耕这样说。
学生心目中的“老爹”
  《灌篮高手》里面的安西教练,一把年纪了还是圆圆胖胖的娃娃脸,还有双下巴。在学生眼中,童钧耕像极了他,所以学生们都亲切的喊他“老爹”。同学们都喜欢跟他聊天、倾诉,有时候一聊能聊好几个小时。有个从交大毕业的学生回忆说,“大学四年,除了班主任,唯一能记住的一个老师就是老爹。”
  还有一个学生,毕业后去黑龙江工作,单位组织南下学习考察,在上海逗留半天。他住在杨浦区,从杨浦到徐汇来回要4个小时的车程,但为了能跟童钧耕见个面,他抛下新婚妻子,乘车到徐汇,只聊一会儿天就走了,但是却十分心满意足。
  童钧耕透露,“当初留校时的目标就是过了几年之后还能被学生们称道的一个老师。”因此,他在考试时对学生十分严格,在平时却很尊重学生。如今,他这个目标已经实现,每年教学评教,他的分数总是近乎满分。
  今年,童钧耕即将退休。他打算在退休之后“继续做点教学上的事情”,编教材,修改教学计划。院里领导也透露,希望通过返聘的方式让童钧耕继续上课,他却提出了一个要求,一定要有一名青年教师来听课,将自己25年来的经验一点一点传授给他们。(校报学生记者 张萍)
  童钧耕,编写的《工程热力学第三版》荣获上海市优秀教材三等奖。主持的课程“工程热力学”被评为首批国家级精品课程,“工程热力学模块化立体化课程建设”获上海市教学成果二等奖,两度荣获宝钢优秀教师奖。积极投入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主编出版“工程热力学”第四版等一批文字教材和电子教材建成以优秀文字教材为核心的系列化、立体化的教材体系。主导改建、新建2套试验台。在全国性教学研讨会和期刊上发表教研论文近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