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交大的校训

但 申

期次:第1226期       查看:1051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止于至善。”自古以来,学校对于被培养者总是有一种寄托和期望,为了实现各自的办学理想,学校在办学中制定了各种办法、制度、章程来约束和管理各项教育活动;其中,校训就是一所学校对于本校教师、学生的一种最高层次的精神训诫。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校训随着管理对象的不断变化、管理活动的不断完善、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而不断的发展演变,传递着学校的办学思想和育人理念,彰显着学校与众不同的特色与个性。大学校训是大学文化的本质特征最概括、最简约、最凝练的体现。
  我们从本校和西安交大的档案馆等处珍藏的史料中,辑录到交大110多年历史上已经出现的5种较为定型的校训。它们虽然产生于不同的历史时代,但是从中都可以表现出历任掌校者治校育人的良苦用心和明德授业的坚韧信念。
  1.+1998年南洋公学的校训:和厚、肃静、勤奋、整洁。
  南洋公学开办后,设有师范院、外院两个教学部门,校内在校学生100多人。其中师范院的学生为30~50人不等,年龄多为30岁上下,他们一面向外籍教师学习西学,一面为外院的学生教授中学、西学。而外院则大多为10岁左右的少年,从启蒙学起,第一期招收了120人,以后逐年递升、新录,人数不断增加。为了激励学生们发愤读书、励志报国,学校先后为师范院制作了院歌《警醒歌》、为外院(附属小学)学生制作了《四勉歌》。据多年以后柴聘陆先生的回忆,如果1897年(光绪23年)南洋公学师范院歌———《警醒歌》可作为学校的校歌话,那么1897年南洋公学附设小学的《四勉歌》作为“校训亦无不可”。《四勉歌》中的“四勉”即为“和厚、肃静、勤奋、整洁”。
  对于这四条训诫,学校也曾有过形象化的解说和宣扬。在西安交大的校史网上有如下的记载:
  和厚。在家敬父兄,出外亲师友。推肥让甘莫争先,服劳忍屈莫退后。和厚之气气如春,春风触处出荣茂。不和不厚如秋冬,秋冬满目成荒瘦。国和一国强,家和一家阜。
  肃静。出口要安舒,举足戒驰骋。动时枚马声不闻,静时木鸡眼不瞬。肃静之气像澄波,波澄鉴物无藏影。不肃不静像摇波,波摇顷刻成昏浑。身肃有威仪,心静增聪颖。
  勤奋。君子无所争,当仁有不逊。愚柔非虑怠可虑,明强非胜勤者胜。譬彼赴远道,驭骥同发不同轫。又如徙高冈,勇怯异到不异径。一奋无难事,一退落千仞。
  整洁。唾涕内则戒,洒扫弟子职。整洁非徒肃观瞻,洁净且能却秽疾。譬彼皎皎月,拨开云雾清光溢。又如油油禾,芟夷稂莠良苗茁。整则有精神,洁则清气血。
  当时的学校总理为何嗣焜。他在任期间,对于学校的建设和管理殚精竭虑,鞠躬尽瘁,最后竟猝死在办公桌前。为了探索办理教授西学课程的新式学堂管理模式,他曾经制定过一份《南洋公学章程》,对于在校学生的学习要求、生活规范等一应俱全,都作出了详细的规定。此时的八字校训正是学校《章程》的高度概括,把学生的道德品行、学习自觉、生活纪律和举止规范等日常生活的主要方面都明确地规范起来,使得这些刚刚离开家庭管束的孩子们在新的集体生活中行为有所遵循。八字校训,通俗易懂,琅琅上口,更便于年幼的孩童随口传颂。
  2.+1910年邮传部高等事业学堂由唐文治手订的校训:勤、俭、敬、信。
  学校转为商部上海实业高等学堂以后,办学方向逐渐向实业发展,自1906年起开始创办了第一个工科专业———铁路科,以后又陆续创办了电机科、航海科等。1907年,国学大师唐文治先生接任学校监督。唐文治博古通今,中西兼取,提出了一系列扩充学校、发展教育、实业救国、育人育德的办学思想,同时,他还提出了“勤、俭、敬、信”的校训,并亲自为这四字校训作了详细的注释:
  勤。陶侃运甓1,千载传为美谈,惟其勤也。吾辈生于今世,聪明不如人,智慧不如人,武力不如人,以至国势更不如人。高丽之所以亡,惰而已矣。诸生今日务宜昼夜为之,若不能勤,将无以生存于世界之间。
  俭。伊尹2之能任天下,在一介不取,所以能一介不取者,由其自奉俭也。凡人之丧其操守、失其气节,大半由于妄取膏粱、文繡。御之以为故,常出而问世,安得不妄取?自是而名誉扫地、骨气无存,岂不哀哉?小子识之:俭以养廉,立品之始基也。
  敬。汤曰:“圣敬日跻”3,文王曰:“緝熙敬止”4。敬者,历圣相传之心法也。敬天、敬祖、敬亲、敬长,同是一敬,而日用行习尤莫要于敬事。处事而不敬不能成事,即不能成人。吾国人向以惬意为高品,要知惬意二字,亡身破家而有余。敬之敬之,神明鉴之。圣贤豪杰不外乎是。
  信。吾人置身社会,无时无地而非交际。交际之道,信用为第一义,信用一失,此身不可立于社会,即不可立于天地之间。西人最重信用,即小至钟点时刻之细亦无不兢兢注意。吾国而求自强,吾辈而求自立,要以信用为主,慎而出话,谨而然诺。小子勉旃必践必復。
  唐文治掌校期间,累文议及人才培养之道,他坚持科学知识与道德品行并重的人才培养原则,而尤以“第一等品行”为要。所以,唐文治制定的校训从个人的修身立业出发,源于中华民族传统的育人传统,融入西方有益的处世观念,成为培养学生的道德行为准则。这四字校训,言简意赅,深明大义,仅从文字意义上看,可谓校训中的精品。
  3.+1921年交通大学上海学校主任张铸提出校训:勤、慎、忠、信、恒。
  20世纪20年代初,交通大学成立。时任上海学校主任的张铸在1921年6月的学生毕业礼和同年9月的开学礼上两次对学生提出“勤、慎、忠、信、恒”的训诫。他说:“学生力践此勤、慎、忠、信、恒五字,在社会办事效果甚好。鄙人想此五字,并非到毕业时方需要的,做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时代,就要谨守这五字,力行之久,即成一种自然习惯,决不致为社会恶习惯所移动。所以这五字,要请诸同学三注意焉。”
  其中“勤”、“信”二字在唐文治的校训中已见,此处又增加了“慎”、“忠”、“恒”三字。
  慎,谨慎,小心。《尚书·益稷》有“帝,慎乃在位”,《礼记·中庸》有“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等语。
  忠,忠诚,忠实。《论语·学而》有“为人谋而不忠乎?”,《荀子·大略》有“比干、子胥忠而君不用”等语。
  恒,长久,固定不变,持之以恒。《论语·子路》有“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文心雕龙·物色》有“然物有恒姿,而思无定检”等语。
  在这里,张铸对学生们品德修养方面的要求又更近了一步。
  4.+1930年5月2日,铁道部交通大学校训专案委员会第二次会议通过校训:精勤求学、敦笃励志、果毅力行、忠恕任事。
  进入20世纪20年代后期,交通大学先后隶属交通部和铁道部,办学经费较为充实,学校的各方建设也开始快速发展,一时有“黄金时期”的美誉:院系构架完善、学科忝建、校园扩充、学生数量剧增,成为一所国内的著名大学。为了与学校的地位相称,学校注重文化建设,专门成立校训专案委员会,集中一批学者精心推敲、拟定校训。在他们的努力下,于1930年5月提出校训方案并经通过,这就是“精勤求学、敦笃励志、果毅力行、忠恕任事”,有时也简化为“精勤、敦笃、果毅、忠恕”。
  精勤:指专心勤勉。《后汉书·冯勤传》:“以图议军粮,在事精勤。遂见亲识。”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术解》:“郗愔5信道,甚精勤。”此处意在培养学生的读书之道,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慎于思考,明辨是非。
  敦笃:指敦厚笃实。《左传·成公十三年》:“君子勤礼,小人尽力。勤礼莫如致敬,尽力莫如敦笃。”此处意在培养学生具有敦厚诚信的品德,吃苦耐劳、实干的社会责任感和成就大事的志向。
  果毅:指果敢坚毅。《尚书·泰誓下》:“尔众士,其尚迪果毅,以登乃辟。”孔颖达疏:“果为果敢,毅为强决……皆言其心不犹豫也。”此处意在培养学生果断坚毅、言行一致的品德,包括敢于勇于拼搏,不怕困难,锲而不舍,一往无前的精神。
  忠恕:指忠诚,宽容,是儒家伦理道德的基本范畴。《论语·里仁》有:“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朱熹《集注》:“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程子曰:以己及物,仁也;推己及物,恕也,违道不远是也。”此处意在培养学生胸怀宽广,严于律己,宽于待人,既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心,又能与人友好相处,具有优良的合作精神。
  学校现存的这份校训,据说还是当时国民政府主席、著名民主人士林森的手迹。
  5.+20世纪90年代提倡、上海交通大学第五届第二次教代会于2006年1月11日通过的《上海交通大学章程》中规定的校训:饮水思源、爱国荣校。
  新中国成立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各高等学校一般都以原抗日军政大学的校风“团结、紧张、严肃、活泼”为校训,张贴、悬挂,号令师生。只是到了20世纪80年代,党和国家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各类学校的个性化校训重又陆续出现。
  上海交大在90年代初提出了“饮水思源”为校训,不久又拓展为“饮水思源,爱国荣校”。这次学校对于校训的厘定还是很慎重的,已经不完全限于少数校领导的意志,而是经由一番充分发动群众的过程。在以规划发展处为主起草《上海交通大学章程》的同时,也在相当范围内听取了广大师生对于学校校训的意见。2006年12月,学校第五届教代会第二次会议通过了学校建国后的第一个《章程》,其中第6条明确规定:“本校的校训是:饮水思源,爱国荣校。”
  饮水思源,简单的解释就是指喝水的时候要记着水是从哪儿来的,比喻人不能忘本。北周的庾信《徵调曲》中有“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之句;宋时的宗礼《大鉴禅师殿记》中有“饮水知源,自觉自悟,师岂远哉”之句。交通大学的“饮水思源”传统,经查,最早出现的当属1926年学校30周年校庆时,在所举行的各项庆典仪式中,有建立最早的师范班校友捐建的“自流井”落成仪式,沈叔逵代表校友致词,说明开凿该井的意义是“饮水思源”。1933年4月,学校37周年校庆时,又有1930届毕业校友捐资于执信西斋前建造喷水池,喷水池中为一石碑,上刻“饮水思源”,石碑上置放铁铸的交大校徽。这一建筑物后在数十年的风雨中损毁,1979年又由学校在原址原样重新恢复。长期以来,“饮水思源”碑已成为交通大学的标志性建筑物。著名学者杨福家先生曾对交大的这一校训赞赏有加:“上海交大的校训也体现了非常深刻的道德含义:‘饮水思源,爱国荣校’。‘饮水思源’用英文来讲就是thanksgiving,感恩”;“‘爱国荣校’体现了道德的高境界,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精华。”
  “饮水思源,爱国荣校”是一代又一代交大人的不懈追求。曾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的江泽民同志是交通大学1947届校友,他在上个世纪末曾讲过一席话,表达了所有交大人的共同心声:“我不由想起了五十多年前在大学里度过的岁月。那时候,中国正处在山河破碎,民不聊生的悲惨境地,中国人民正在进行抵抗外来侵略,推翻反动统治,争取自身解放的斗争。虽然环境十分恶劣,条件十分艰苦,但广大爱国进步的青年发奋学习,追求真理,积极投身人民革命运动的洪流。半个世纪过去了,我在那段生活中学到的科学文化知识、做人的道理和确立的人生理想,至今仍然受用。大学时代,对人的一生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希望风华正茂的同学们要千万珍惜。”
  (本文在写作过程中,曾得到校史室和档案馆的诸多同仁大力协助。)
1!陶侃运甓(pì):陶侃,东晋时人,任武昌太守、荆州刺史、广州刺史等;一生精勤吏治,曾朝夕以运砖而习劳,常勉励他人珍惜光阴。甓,砖。
  2!伊尹:商初大臣,受任国政,曾助汤灭纣。
  3!圣敬日跻:《诗经·商颂·长发》有“汤降不迟,圣敬日跻”句,意指成汤降生以后,以其恭敬、端肃的德行以致每天都有进步。
  4!緝熙敬止:《诗经·大雅·文王》有“穆穆文王,于緝熙敬止”句,意指庄重的周文王,仍延续着一个光明、敬重的形象。
  5!郗愔(yīn):东晋人,曾入仕,以书法见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