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完成2008年各项工作

校长张杰在下半年全校工作会议上所作报告要点

期次:第1242期       查看:213




  师资队伍
1.制度和环境建设。进一步完善引进与培养并举的政策,有目标、有计划、有步骤的推进人才计划。建设面向全球的优秀人才库,坚持分类指导,在高端人才引进与培养上重点突进。研究并完善组织、人事、科研等部门更加紧密的工作机制。认真落实新修订的职务聘任条例,统筹教师、管理和技术支撑等队伍建设。
  2.高端师资建设。完善全方位的人才引进与培养系列计划,主动追踪中组部正在牵头制订的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深入研究并利用好国家各部委和上海市各层次的人才支持体系。配合中组部国家特聘专家计划,找得到、引得进、用得好,确定若干重大的科技发展方向作为人才引进的重点。认真做好今年的长江学者遴选和申报工作,全年争取长江学者数增量达到10位以上,其中特聘教授占到一半以上。积极筹划明年的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及创新群体等国家级人才团队建设计划。
  3.青年人才培养。启动晨星计划,综合利用现有人才启动费、科研启动费和SMC公司捐赠款,对优秀青年人才分层次进行支持。
人才培养
4.本科生培养。在教育教学改革大讨论取得阶段性成果的基础上,基本完成新一轮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加强本科教学质量工程建设,重点推进优质课程建设、公共教育教学设施建设。组织上海市教学成果奖与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的申报工作。建立人才培养产学联盟并开展相关工作。探讨“联读班”运行机制改革与个性化精英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工程教育改革试点项目。进一步深化自主招生改革。
  5.研究生培养。进一步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探索硕博贯通培养新模式,重点提高博士生培养质量。推进八年制医学博士培养模式改革,加大与世界一流大学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力度。加强研究生培养质量过程监控,完善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体系,改进学位论文评审方式。设立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专项资金,重点支持研究生国际学术交流、博士生国外访学、国外著名教授来校讲学等。提高博士生的生活待遇,提高博士生获得学位的学术成果要求。创新博士生招考方式,形成与培养质量相结合的招生指标分配机制,向优秀导师和优势学科倾斜。做好第十一批博士学位点的申报准备工作,争取在文科和农科方面取得突破。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现状进行调研,开展工程硕士部分领域的培养质量校内评估检查工作。深化培养模式改革,推进硕博贯通、交叉学科和产学研合作培养。
  6.思想政治教育。认真落实中宣部和教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提高教师队伍水平,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增强课堂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加强思政工作体系建设,形成合力育人的工作格局。
  7.国际化办学。进一步推进和扩大学院国际化合作办学。交大-密西根学院力求取得新突破。大力推进留学生招生工作,为实现2009年在2008年基础上再增1.5%左右做好准备。大力推动“本科生海外游学计划”的实施和“博士生海外访学”计划,扩大规模、提高层次。
学科建设
8.重点学科建设。推动落实国家重点学科建设规划,切实做好7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和一批未来重点学科的上水平建设工作。根据学科建设层次分类意见,推动落实有关学科调整工作。
  9.“985工程”。全面梳理“985工程”二期项目中15个科技创新平台的建设工作,做好明年上半年教育部验收准备。规划“985工程”三期建设方案,做好顶层设计,打造科技领域“杀手锏”,形成科技高峰。
  10.“211工程”。根据教育部专家组对学科建设项目的评审意见,进一步修改完善,尽快完成审批程序,全面启动211工程三期建设。研究出台合理的项目建设经费调控机制,发挥学院和学科二方面的积极性,推动引进和培养高层次人才,提高整体学科水平,建设一批国际一流水平学科。
  11.基地建设。加快推进船舶与海洋工程国家实验室、汽车电子国家工程实验室、信息安全国家工程实验室、微生物代谢国家重点实验室等一批国家级创新基地建设,大力推进系统生物医学研究院和Med-X研究院等交叉学科创新基地建设,组织新增1~2个国家重点(工程)实验室。加强文科基地建设,积极争取教育部文科重点实验室,规划建设国家形象与文化创新战略研究基地。
科学研究
12.重大项目。积极介入16个重大专项,围绕大飞机、核电、近地观测、ITER、点火工程等几个项目进行重点组织,形成核心科研能力。深入推进重大研究项目申报工作及09年重大项目的组织策划工作。瞄准国外前沿科研团队和国内高水平科研单位,在战略性国际科研合作方面取得突破。
  13.管理体制改革。重点研究解决国防科研体制、产学研和地方服务体制、大项目组织和管理体系等一系列问题,理顺科研基地、重大项目与高水平人才队伍建设的关系,进一步完善科研经费管理办法和奖励政策,争取科研管理体制改革取得重大突破。
  14.论文发表水平。在确保SCI论文数量排名不变的基础上,围绕提高影响因子和引用率,完善各学科论文发表情况分析,做好高影响因子论文的跟踪,加强对发表高水平论文的引导。同时根据形势发展进一步对我校科技论文的现状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提出未来的发展目标与措施。
  15.文科科研。积极筹备、全面介入教育部新一轮人文社会科学繁荣计划。做好第十一批博士学位点的申报准备工作,争取实现突破。认真研究、努力实现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项目和政府重要政策咨询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服务社会
16.推进产学研合作。进一步推动与宝钢、航天集团、中海油、上海电站集团、神华集团、上汽集团等现有重点企业的合作落实,实现科研项目、基地、人才等方面全面落实,建立长期稳定的战略关系。重点拓展与国家电网、上海核电设计研究院的全面战略合作,加强与推进我校与中科院各研究院所的合作。
  17.对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闵行产学研三区联动模式,开展现代农业示范园和工程化基地方面的合作。坚持互利合作、共赢发展的思路,重点关注上海区县和周边江苏无锡、苏州,浙江嘉兴、宁波、湖州等地区,积极开拓新的合作区域。
  推进体制机制改革,积极探索现代大学管理制度建设
18.战略规划。继续深化和推进学科建设、教育教学、大学文化三个专项规划的制订和落实,完成“交大2010/2013”计划编制和“交大2020”规划战略研究方案。有重点、有步骤地推进实施大学文化建设行动方案。
  19.体制机制改革。坚持分类指导、注重特色,完善院系年度考核评价体系,在总体全面评价的同时,进一步发挥分项目标的导向作用。继续深化校部机关改革,提高机关服务水平和工作效率。健全和完善学术委员会制度。推进依法治校,实施信息公开。探索继续教育体制改革。加强多校区管理、产业管理和后勤管理。
  20.资产管理。建立学校资产管理的数据信息平台。做好学校院系公有用房的测算配置工作,提高各校区公有用房的使用效率。推进产业规范化建设,年底前完成资产公司的组建工作和产业集团管理层换届工作,全面实施院系公司的关停并转,加强对学校经营性资产的监督管理。
  21.多渠道筹资。加强校友会、基金会工作,完善组织机构,加强队伍建设,建立校院二级体系,为学校筹集更多办学经费。
校园规划与建设
22.校园规划。继续推进徐汇校区规划的实施工作,在总体规划方案的基础上,制定控制性规划方案及实施计划,推进融资及商务谈判。推动制定七宝、法华校区的发展用途规划,分阶段、分校区推进规划实施。
  23.校园建设。完成闵行二期建设后续工作和项目财务结算。启动“十一五”规划的系统生物医学研究中心、闵行校区国际会议中心以及钱学森图书馆、法学楼等若干基建项目。
和谐校园建设
24.后勤保障。坚持后勤社会化改革方向,坚定而稳妥地推进改革进程,进一步完善多校区后勤保障体系,维护学校正常秩序和稳定。推进管理规范化、制度化、信息化建设,提升后勤管理服务水平和效益。加大水电管理力度,实施节能技改,推进节约型校园建设。
  25.校园安全。建设完成闵行校区校园监控联网(包括700多个摄像头)。实施闵行校区交通管理改革,完善交通标识系统建设,试行机非分流,确保交通安全。进一步改造闵行校区老大楼的消防设施。对在校学生开展一系列安全防范教育课程或培训。
  26.住房改革。继续做好在职人员住房补贴的审核发放工作,妥善处理住房补贴方面的各种历史遗留问题,做好来信来访的接待工作。启动闵行14000平方米教师公寓的建设工作。
  27.数字校园。基本完成985二期校园网和信息平台建设任务,实现无线网络对教学区的全覆盖。
党建与精神文明
28.召开第九次党代会。起草“两委”工作报告,做好党代表的选举和“两委”委员候选人的提名推荐,提出新一届党委的工作目标和工作任务,明晰未来五年深化学校内涵发展、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战略部署和战略举措。
  29.思想和组织建设。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聚焦学校当前发展中的关键问题组织专题调研,为09年全面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做好思想准备。积极开展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宣传教育活动。
  30.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完成学校党政领导班子换届。坚持备用结合,加大后备干部队伍培养和锻炼力度。积极向国家部委、长三角、上海市、闵行区和大企业输送干部。
  31.党风廉政建设。组织制定学校《2008-2012年惩治和预防腐败工作规划》。按照教育部“五项监管”的要求,加强对财务、基建、采购、科研经费、校办企业的管理和监督。继续加大办信查案的力度,坚决查处违纪违法案件。
  32.大学文化建设。宣传、学习和实施《大学文化建设规划》,落实《大学文化建设行动方案》。通过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大学文化建设规划,让每位师生深入理解交大文化的深刻内涵,增强凝聚力和向心力;有重点、有步骤地推进实施大学文化建设行动方案;尽快建立大学文化建设专项基金,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各院系要围绕学校整体目标,进一步加强学院文化建设,使之成为凝聚人心、激发动力、推进事业发展的重要抓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