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年上海交大英烈祭扫活动举行

    2019年上海交大英烈祭扫活动举行   本报讯 4月4日上午,交大师生代表来到史霄雯、穆汉祥烈士墓前,举行英烈墓祭扫仪式,共同缅怀两位烈士的光辉事迹和非凡人生,共同表达敬意与追思。校党委副书记顾锋、校党委常委、党委宣传部部长胡昊、学校各相关单位负责人、烈士后辈、离休干部、工青妇代表、民主党派代表,以及来自各院系、部处师生代表参加祭扫仪式。  在低沉的哀乐声中,全场肃立默哀,共同感念两位先烈为国家和人民幸福而牺牲的伟大功绩,同时也向四川凉山壮烈牺牲的30名救火英雄致敬。  校史编委会秘书长毛杏云代表全体教师发言,介绍了史霄雯、穆汉祥两位烈士在交大勤奋学习、追求真理的点点滴滴,以及他们在中共地下党领导下与反动派进行激烈斗争的光辉事迹。“我愿化为泥土,让人们践踏着走向光明的前方”,穆汉祥烈士的这句临终誓言让在场师生深受感动。  青年学生代表戴维和王久月带来诗朗诵《南洋秀木,国之栋梁》。“交通大学,知识的沃土,科学的沃土,一位位才子英杰,搭建起科技的大厦,愿强我中华,挺立潮头”“愿交大涉阅百二十载岁月沧桑,不负历史荣光;积淀底蕴,再铸辉煌”铿锵有力的朗诵声向世人宣告,新时代的交大学子必将继承先烈遗志、铭记先烈功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终身。  “烈士”,是神圣而光荣的称号;烈士,更代表着一个民族坚挺的脊梁。顾锋在致辞中指出,一个不忘记先烈的民族,一个敢于表达真实情感的国家,必然更有希望,也更能赢得尊重。无论时代怎样变化,英雄始终是我们内心的坚守、追随的真理、讴歌的对象。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缅怀革命英烈,号召我们传承英烈精神。全体交大师生要从史、穆英烈身上汲取伟大的精神力量,坚定理想信念,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勇作时代的弄潮儿,在“中国梦”的感召下践行青春誓言,书写人生华章。  师生们手持献花,怀着崇敬的心情,向烈士纪念碑深深鞠躬致敬,并向史霄雯、穆汉祥、杨大雄烈士敬献鲜花。朵朵献花,象征着革命先烈的伟大与无私,也表达着交大人的深切追思和无限敬仰。  上海交通大学是一所有着光荣爱国传统与英雄辈出的高等学府,曾涌现出一批批心怀正义真理的交大英雄,他们总是把个人前途与国家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为挽救国家危亡,谋求人民幸福,舍小我成大我。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通过此次清明祭奠,广大交大师生将继续铭记先烈功绩,常怀感恩之心,树立远大志向,践行中国梦想,为交大发展、为国家富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王辰轩)

  • 上海交大举办“青春不毕业”校园歌会

    上海交大举办“青春不毕业”校园歌会   本报讯 作为上海交通大学纪念建校123周年系列活动之一,4月6日下午,“青春不毕业”校友校园歌会在交通大学百年徐汇校区文治堂隆重举行。校党委书记姜斯宪,党委常委、副校长张安胜和来自全国各地的近900名校友欢聚一堂,聆听青春旋律,回首流金岁月,抒发爱国爱校情怀。  姜斯宪对校友们从全国各地回到母校参加123周年校庆纪念活动表示欢迎,对校友们对母校的关心支持表示感谢。作为1978级校友,姜斯宪和大家一起深情回顾了上海交大“基础厚、要求严、门槛高”的办学传统,和大家分享了参加母校83周年校庆时的深刻印象。他强调,大学精神传承与校园文化建设对于交大这所冲击世界一流的百年名校至关重要。“青春不毕业”活动是校友情感的真挚共鸣,也是交大文化的生动体现。他祝愿演唱会圆满成功,并热情邀请校友们到闵行校区继续参加校庆纪念活动。  “青春不毕业,岁月可回首”。1990届土木工程系校友罗坚、1966届船舶动力系校友史茂祥、1991届数学学院校友刘安、1992届技术经济专业校友刘晨、1996届建工学院工业设计系校友张琰、1998届机械工程系校友高明、1998届管理学院决策系校友陈之瑛、1998届管理学院决策系校友王嘉隽、2002届人文社会科学院校友潘晨、2008届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校友陶然、2009届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校友宋伟、2010届医学院校友莫亚男、2014届信息安全学院校友姜若芾、2015届土木工程专业校友王斌、2016届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校友刘赛、2016届密西根学院校友王益佳分别组成“城南佳音”组合、“思源老炮组合”等演出团体,以专业水准,满怀深情和激情地唱起一曲曲经典怀旧老歌,奏响青春旋律,回顾青葱时光,抒发“饮水思源”的深厚情感,祝福母校的123年华诞。  《光阴的故事》《最浪漫的事》《花心》《野百合也有春天》《恋曲1980》《弯弯的月亮》《花心》……一首首优美怀旧的歌曲耳熟能详。一家三口齐上台表演的校友亲情浓郁;伉俪40载的校友回顾起在母校萌发的情感;“睡在上铺的兄弟”成了唱歌的搭档;年龄跨度几轮的校友因母校结缘成了组合……一份份浓烈炙热的情感愈久弥芳。全场听众备受感染,自发应和,形成了全体大合唱。歌声、哨声、掌声、欢呼声,让古老的文治堂洋溢着热烈的气氛,汇成了欢庆的海洋。  “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嘹亮,歌唱我们伟大的祖国,重新走向繁荣富强……”优美而壮丽的旋律响起,文治堂的气氛到了“燃点”,全场师生校友全体起立,唱响《歌唱祖国》,祝福伟大祖国更加繁荣昌盛,祝福母校早日建成世界一流大学。  “青春作伴弦歌不辍,岁月如歌你唱我和”。由学校和校友共同策划组织的“青春不毕业”歌会,已经多次在校庆时节和各地校友会巡回演出。此次校友校园演唱会开通了网络直播,到演唱会结束,已有2.6万人通过网络观看了直播。“青春不毕业”歌会已经成了全球交大人“饮水思源”、共同抒怀的平台。(张文清)

  • 图片新闻

    图片新闻   在123周年校庆来临之际,上海交通大学气膜体育运动中心暨斯篮搏训练基地落成,并于校庆纪念日举办落成仪式。参加落成仪式的嘉宾有校党委书记姜斯宪,校党委常委、副校长张安胜,以及斯篮搏中国董事长孙至诚,斯篮搏中国董事总经理汪晓栋。  斯篮搏是中国极限运动协会5类新兴项目之一。该气膜球馆包括一块标准斯篮搏球场地,两块标准篮球场,以及各类专业斯篮搏运动设备,将作为斯篮搏的训练中心。该场馆还可开展篮球、排球、羽毛球等多项体育活动。馆内保持恒温恒湿,并对内部空气进行过滤清洁。图/梅秋武

  • “海上非遗—交大人视野下的上海民间文化”摄影展开幕

    “海上非遗—交大人视野下的上海民间文化”摄影展开幕   本报讯 4月4日上午,由上海交大主办的“海上非遗———交大人视野下的上海民间文化”摄影展在钱学森图书馆开幕。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副书记顾锋,上海师范大学原党委书记、上海师范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传承研究中心主任陆建非,上海市摄影家协会副主席、秘书长忻雅华,上海交通大学总经济师、海外教育学院院长刘牧群,上海市城市管理学院原院长王其康,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执行馆长张凯,展览策展人,摄影主创人员及非遗传承人代表等出席开幕式。  展品内容共涉及上海市16个非遗项目,由海外教育学院摄影俱乐部的13位校友历时4年多创作完成。  张凯在致辞中指出,作为科学巨擘的钱学森非常重视艺术教育与科学发展的关联性。本次摄影展的举办也将会对国家非遗文化传播及保护产生一定的积极作用。  刘牧群与到场嘉宾分享了学院将艺术、人文课程融入商学教育的高端非学历教育办学模式和成功实践。  忻雅华对摄影展的成功举办表示祝贺,对交大人非遗项目摄影的自觉行动给予赞扬。  顾锋表示,希望通过更多交大人和社会各界的支持让非遗之花惊艳全球、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刘旦旦)

  • 上海交大123周年校庆书画展开幕

    上海交大123周年校庆书画展开幕   本报讯 4月4日上午,由上海交大李政道图书馆、东方艺术交流中心、思远文创共同主办的“上海交通大学123周年校庆书画展”在李政道图书馆大厅开幕。校图书馆馆长陈进,校党委宣传部副部长陈华栋,东方艺术交流中心主任陈英明、副主任陈先元、顾问陈益新,思源文创代表张燕等出席开幕式。陈先元主持本次开幕式。  陈进在开幕式上介绍了此次书画展的情况,称赞老艺术家们的作品尽显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之态。活动在李政道图书馆举办,体现了李政道先生科艺相融的理念以及李政道图书馆育人的宗旨。  陈华栋从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央美术学院老教授的信件说起,肯定了美育工作的重要性。李政道先生更是科艺双馨的大师,此次活动放在李政道图书馆举行,可谓相得益彰。  陈英明衷心感谢为东方艺术交流中心的发展壮大给予支持和帮助的校领导、李政道图书馆,肯定了老艺术家在创作道路上的不懈努力。希望今后与李政道图书馆共同推进文化艺术工作。  开幕式后,众多书画名家同台挥毫,给参观者带来了一场书画艺术的盛宴。此次活动,对推进科学与艺术紧密结合、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意义重大。(汤莹莹)

  • 我曾在上海参加地下组织斗争

    我曾在上海参加地下组织斗争———上海交通大学1943 级土木工程系胡晓槐口述实录   胡晓槐,原名胡荫,1924年7月生,江苏淮阴人。1943年考入交通大学土木工程系,1947年毕业,同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2年任高级工程师。曾任天津市市政工程局党委书记、局长,天津市政府顾问,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常务理事等职。1985年4月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著有《城市建设科学论文集》《我与天津城建》《走向绿色的明天》。1994年11月离休。  我拿过《新闻报》奖学金我出生于江苏淮阴,16岁来到上海,在上海的江苏省立扬州中学念书。在扬州中学求学期间,由于教室不多,去教室上课就像去看电影,一间教室有3个班级轮流上课。早班上午7点到11点,午班上午11点到下午3点,晚班下午3点到7点,每个班上4节课。我早上7点钟进教室上课,11点钟下课,接着又上午班。  当时上海各高校自行出题录用学生,交大入学要求高,题目难。能考进交大的,几乎都是来自名校,如苏州中学、扬州中学、南洋模范中学等。1943年,我被交通大学土木系录取,班里有30个学生,我成绩排在中等。大学前两年在法租界绍兴路中华学艺社上课。一二年级课程多,时间紧凑,三四年级课程少。开始我成绩还不错,后期经常参加学生运动,成绩不如以前那样优秀了。  当时,上海《新闻报》《申报》设立奖学金,我曾经拿过《新闻报》的青树奖学金,靠这些奖学金支付学费和书费。因为家境困难,我去当家教或办家庭夜校,赚取一点生活费。1946年,我担任了水利系的班长、系科学生代表。同时我还参加了由贺鹏年、贾俊祥于1945年发起的“创社”。  交大的老师知识渊博,讲课风格各异。王之卓担任过工学院院长,教授大地测量,他上课有条理,一听便懂。徐芝纶是水利界权威,他上水利、水文学课,不用任何教材,用自编的讲义,讲课开门见山,不讲一句空话,每一次授课,就像是一场演讲。徐芝纶住在交大对面,房子很破旧,因家人比较多,生活困难,但徐老师书教得好,很多学校都请他讲课,所以他一周6天在外兼职,其中两天在上海,两天在南京中央大学,两天在浙江大学。学生组成“晋京请愿团”到南京请愿解放战争时期,交大是上海学生运动的“民主堡垒”。1945年9月底,国民党认定沦陷区专科以上学校为“伪学校”,学生须甄审合格后才能承认学籍。中共地下党组织领导学生们开展反“伪学生”运动,从那时开始我就参加了交大学生运动。当时,我和曹炎做食堂管理工作,曹炎为人热情,工作认真。交大学生膳团曾一度被国民党三青团把持,后来由学生自治会接办食堂,中共积极分子担任膳团管理干部,曹炎被选为伙食委员。当时交大有两个食堂,一个隶属国立上海临时大学,另外一个隶属重庆交大,同在一个餐厅。“反甄审”斗争胜利后,两个食堂合办,食堂由学生主持,账目由学生监管,发扬民主,实行账目公开。学校有2000多名学生,条件艰苦,主要的伙食是黑面包和素汤。  1947年元旦,上海学生为抗议美军暴行示威游行,以曹炎为首的“知行社”成员承担宣传和总务工作,组织10多支小队到各中学宣传。5月,交大开展护校运动,由学生组成“晋京请愿团”到南京请愿。系科代表大会公推曹炎为总务部负责人,带领“知行社”同学一起,动员炊事员,借用暨南大学伙房,把热饭热菜送到站台上等车的同学手里,还不间断供应茶水。曹炎甚至把自己担任教师兼职所得的收入全都补贴了伙食经费。  护校运动中,我分工负责后勤,主要工作是筹集经费。我先去容闳堂找吴保丰校长,然后再找总务长季文美。季文美开了一张200万法币的支票给我,我把拿来的支票折现,交给邬娴容保管。护校运动中用的车钱、面包钱,都是从这里开销的。我被列入“共产党嫌疑犯”黑名单我跟郑太朴老师相识时间不长,但他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945年10月,郑老师随交大复员返沪,当时他穿着长布衫、脚登布鞋,头发蓬乱,说话慢悠悠。我认识他是由于曹炎引见,当时我代表上海学生和他见面。他住在学校新中院二楼的一间朝北小屋,光线很差,陈设简单,一张床、一张小书桌和两把椅子,面积也就10平方米左右。  当时,郑太朴是数学系教授,吴文俊是他的助教。他教学认真,支持民主运动,通过曹炎和我,与交大学生会联系。当时,学校开设社团活动,通过郑老师邀请校外文化名人,如黄炎培、马寅初、雷洁琼、施复亮、李平心等来校讲演,此外还请文艺界名人如秦怡、周小燕来举办晚会。当时交大学生社团没有经费,不提供接送,被邀请者都是自己坐车来学校的。每次学生运动的经费,不少是由郑老师向工商界朋友或爱国民主人士募集而来。  郑太朴的革命活动,引起了国民党当局的不满,他们给交大施压,迫使交大于1947年7月将他解聘。离开交大后,他先住在金神父路(今瑞金二路)花园坊一位友人的小亭子间里,后得到学生的帮助,迁到愚园路蝶村。8月底,郑老师由马寅初推荐,往中华工商专科学校任教,并兼朱葆三路(今溪口路)分部主任。尽管离开了交大,他还通过贾业鹄(1948年由我介绍入党)和左东启,继续为交大学生运动提供帮助。  1947年,由于我被列入国民党追捕的“共产党嫌疑犯”黑名单,组织上安排我和几个学生地下党员迅速转移。我是在5月30日大逮捕期间离开交大的,党组织派我去浦东川沙工作。我在交大的名字是胡荫,为了躲避国民党的追捕,离开学校后改名为胡晓槐。据我所知,交大档案馆至今保存着1947年上海淞沪警备司令部政工处开列的拘捕学生名单,包括周寿昌、张彭宝、朱发稼、丁永康、马美丽、程志远、钱叔文、朱启瑞、朱葆成、胡荫、雷天岳、叶公毅、周盼吾、方熊、钱存学、张公纬。  1948年初至7月,经组织安排,我回到上海,在中华工商专科学校做郑太朴的助教,教微积分课程。中华工商专科学校分校在外滩附近的朱葆三路开设日校和夜校。许多名人在那里兼职教书,有马寅初、李平心等。我受上海学联党组织领导,负责和上层人士联系,而郑老师是我工作的主要桥梁,学联的活动都由我转告郑老师。6月5日,上海学生举行反对美国在中国境内扶植日本的示威大游行,中华工商专科学校分部聚集着5、600名大中学生,被国民党军警包围。军警在朱葆三路两头荷枪实弹,将学生的游行队伍围堵在分部门口。那天郑老师与我们一起,坚决不肯离开,直到学联领导通知我“游行停止,以防重大伤亡”,郑老师才离去。  1948年10月,郑老师与药物学博士王雪莹(后任化工部顾问、全国政协常委)结为夫妻,后来郑老师去了香港。解放前夕,郑老师响应共产党的号召,起身北上参加新政协,从上海乘船取道香港途中,由于长期超负荷工作,积劳成疾,竟在船上去世。郑老师没有看到新中国的诞生,令人无限惋惜。我参与建立上海到天津地下交通站天津解放前夕,我作为一名秘密交通员,和胡国定一起参加地下交通站建设工作。1947年,南方党组织派陈赓仪(原上海市学联主席)到天津,传达了建立交通站的指示。当时胡国定经陈省身介绍,并得南开大学教务长吴大任推荐,到南开大学数学系当助教。陈赓仪与胡国定在上海时就有组织关系,所以这个交通站主要通过胡国定与上海地下党联系。由我和老交通员孙大中,协助胡国定开展工作。  我们开辟了这条从上海到天津的地下交通线,第一天从上海上船,在海上住两晚,第三天中午到达天津。交通站开通了经静海、唐官屯、青县、沧县到泊镇的交通线,后又开辟了从天津到冀中解放区的交通线。交通站与解放区建立了严密的联系,对经过交通站去解放区的人员,交通站要交代暗语,到解放区的人员要对接暗语,还须验证“路条”(国民党银行新印发的小额法币1万元),核对号码,以防敌特分子混入解放区。通过交通站,我们掩护了很多地下党同志到解放区,其中包括知名人士楚图南、王冶秋、李何林夫妇、闻一多家属等。  1949年1月天津解放后,我参加接管国民政府天津工务局,留在了天津,参与天津建设。  (档案馆周小燕)